少年如骄阳,心怀万丈光
大一的落幕之言已经把夏天注得盈满,七月初的暖风支教,让我们把满腔热血塞进了行囊。于是,哼唱着“有暖风,在心中……”的我们,扬起青春的脸庞,组队前往南平市延平区赤门乡中心小学,开始撰写属于自己从夏天到夏天的支教记叙文。
起初想要加入暖风行动支教服务队,是觉得支教是一件很“酷”的事。同时也有许多人认为像这样的短期支教,只是大学生一次心血来潮的旅行,就是来到一个陌生而淳朴的地方,结识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达成自己为人师表的成就。但随着支教天数的增加,我才逐渐体悟到“支教”这个词,不仅仅是一种愿望和情怀,更是一份光荣与责任,一个披荆斩棘的过程。它为贫困和边远地区的孩子们开启了一扇与大千绚丽世界连接的窗户,它不在于传递知识的多与寡,更多的是温情的送达。
还未开启旅程时,我便自告奋勇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是觉得自己能够胜任这个角色,是被学长学姐描述的温暖故事所吸引,是希望和孩子们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但只有真正进入角色后才会发现,课堂里的实际情况与孩子们和我所想以及了解到的大相径庭。除了渴求知识的大眼睛,还有不理不睬自顾自的后脑勺,也有似乎“背景音乐”一般的窃窃私语与高歌一曲,还有吊儿郎当扰乱课堂的不屑一顾。刚开始的几天,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被“排挤”,求知若渴的积极课堂不过是我幻想出来的理想画卷,沉默与吵闹才是真实写照。也许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十岁左右的孩子,爱玩闹是其原本的天性,这是不会因环境的差异而改变的共性。但也正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不适,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乡村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不高,狭窄的空间与逼仄的环境造成了学生偏狭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家长的正确引导与监督,部分孩子沉迷某些平台的不良信息,并不加以辨析地使用到日常生活中,这不仅损害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伤害了他们身边人对他们的情感与关怀。因为原先关于课堂的计划与设想全部被打乱,所以我不得不重新调整上课策略,努力适应学生的认知状况和学习水平,重新“拾起”班主任的“威严”,以更适合他们的方式为他们带去爱与知识。
接下来的日子里,在课间时间或是放学后的傍晚,我尽自己所能与每个孩子进行一对一交流,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的烦恼、不满、学习与家庭,倾心的陪伴加之耐心的教育使孩子逐渐对我产生信任,从而也真正打心底接受老师们的建议与批评。正是如此,所以到最后的几天,我们暖风四班的班风已与初来时截然不同,孩子们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配合老师完成课堂任务,我能够发现他们眼里的求知欲与好学心;课间时分,他们会拿起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顶着夏日的艳阳和老师与同学一起分享欢乐,展现出属于他们的童真与活泼、肆意而不知疲倦。
要问我结束支教后会时常想起什么,那大概就是孩子们大声说笑回荡在耳畔的声音、追逐嬉闹浮现在眼前的画面、放学后小小肩膀上背着大大的书包,一步一颠走回家去的背影;吃完早餐在孩子们拿着扫把和畚斗的“交响乐”中备课、宣传组为写好推文而奋斗的日日夜夜、午后放松时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冰镇大西瓜;还有黄昏时间,和暖风的队员们一起漫步在乡村的街道上,看着老人们拿着蒲扇打蚊子、和路上的孩子们打招呼、“钻入”稀少的便利店采购,感受着独属于赤门乡的烟火气息。
时间张着大嘴吞噬着支教的余额,离别终究会来临,十五天的支教生活,有过困难与难过,但更多是快乐与感动,就像吹散在空气中的蒲公英,渺小而繁多,我已经无法具体感知。但是一个个断断续续的片段已经融入时光的血脉中,令我存留有真实的幸福与温馨。能够和暖风的队员们与孩子们相遇,是夏日限定的奇遇,也是来日方长的陪伴,我们相识相伴,彼此成长,纵有不完美的地方也已不再是缺憾,而是值得用一生去回忆的记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61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