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我所在的山东大学“京溪渡泉”社会实践调研团来到北京市“咏园”非遗文创园开展关于北京文化资源开发经验的分析调研。
咏园地处二环内核心位置,临近天坛,是首创非遗创新发展平台下国内首个非遗主题文创园区,其于2019年6月正式开园。咏园园区共设置有朝雨楼、琼华楼、采薇楼、棠颂楼、鹿鸣苑、章天楼、九如楼、穆清楼等八个区域,承载非遗创作、研发、设计、试制、展示、销售、体验、培训等丰富业态,全面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非遗活态传承。
初次进入园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咏园由原北京市三露厂改造而成,改造过程中建筑外立面得到重新规划设计,形成古色古香的别致韵味,与园区“非遗传承”的主题相协调,向公众展现建筑之美、非遗之美。
深入咏园,我们能看到一些聚焦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文创企业。宋代的汝瓷、清代的京剧、北方的绢人、西南的苗绣……从创作、研发到销售、体验,许多非遗技艺在这里得到继承与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咏园”的独特之处在于,除文创企业之外,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也入驻了园区。通过与两位工作人员进行简单交谈,我们了解到,非遗协会以“宣传、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其职能范围涵盖调查研究、信息收集、举办展览、专业培训等方面。非遗协会迁址入驻咏园,有利于咏园进一步打造非遗传习培训、研发试制、生产销售、展示体验、传播推广等非遗主题传承创新发展园区,提升咏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调研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当前阶段咏园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一方面,非遗传承本身面临着传承人群青黄不接、传承人未被社会认可或社会地位不高、非遗保护财政投入落实难度大等问题,为文创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挑战;另一方面,聚焦非遗传承意味着对文化传播效益的格外关注,然而各类文创企业的既有发展经验显示,企业发展欲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转化并非易事,难以实现营利是当下很多文创企业面临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疫情的影响又给咏园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此次探访中我们发现,园区内有很大一部分空间当前正处于人去楼空的状态,疫情等不利因素使得诸多企业难以扭亏为盈,不得不选择撤离园区。在此情况下,整体园区促进非遗传承的功能无疑会遭到削弱。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园区内尚有少数企业在艰难时期仍能保持稳定经营。在汝瓷品牌“汝山明”店内,我们有幸遇见了其品牌创始人、汝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可明,并对其进行了访谈。对于文创企业的发展,李可明认为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互联网的应用使企业得以近距离了解市场需求,生产符合大众审美偏好的产品,有利于品牌获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赢得更为广泛的市场。在李可明看来,适应市场需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任何非遗产品都应该想办法让大家去使用,只有注重“用”的环节,考虑如何让年轻人使用它,产品才能推广,手艺才能传承。“汝山明”一直尝试制作汝瓷创新产品,例如为迎接猪年到来设计的汝瓷小猪茶宠、为迎接虎年到来设计的汝瓷虎形香插、疫情期间借谐音梗设计的“绿马”摆件等等,一系列产品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回馈,使“汝山明”逐渐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李可明努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中来,通过新思想、新思路的注入赋予非遗新的价值。通过与李可明的交谈,其独特的理念激发了我们对于非遗传承新的认识与思考。
面对疫情对文创企业发展的影响,李可明认为这对于企业而言既是艰难的挑战,也是宝贵的机遇。疫情之下,“汝山明”加大线上品牌宣传,充分运用自媒体平台,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网络旗舰店作为产品宣传销售的窗口,打开网页便能看到产品从创作灵感来源、工艺制作过程、产品寓意内涵等方面的详细介绍。此举有效提高了“汝山明”的品牌知名度,扩大了线上客户群体,同时降低了对线下门店销售的依赖。“汝山明”将疫情带来的“危机”化为了品牌发展的“契机”,对文创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总体而言,“汝山明”的成功经验可以给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以下几点启示。第一,传承意味着创新性发展,而非原封照搬。传统手艺固然要避免被现代的浮躁喧嚣掩盖其原始气韵,但同时也要与现代审美与流行文化相结合,只有符合当代大众需要,让非遗技艺走进日常生活,方能使其焕发新的生机。第二,文创产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身处网络时代,产业运营不应固守传统模式,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容量大、传播效率高、覆盖范围广等优势,探索新的运营模式,不断扩大客户群体、拓宽发展渠道。第三,要在危机之中寻找契机。企业发展的前景并不完全由外部环境所左右,关键在于企业自身是否具备化解危机的能力。面对不利因素,企业应积极求变,快速适应并把握新形势,探索新的发展契机,从而逆势而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66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