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5日,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浙江嘉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6名成员前往浙江省嘉兴市乌镇,以“妙手织造竹编梦,匠心传承千万秋”为主题,走进乌镇非遗文化的历史长河,用镜头记录竹编手工艺品的编制过程,用视频绘制非遗传承人钱利淮先生与竹编之间的浪漫故事。
7月15日上午九点,实践团队成员共同前往乌镇陈庄村竹芸工坊,拜访乌镇竹编传承人钱利淮先生。在钱先生的热情指引下,团队成员先后参观了竹编工艺品展馆与编制工作坊。展馆中的每一件竹编工艺品都会附上编制手艺人的姓名,更有许多竹编大师生平的详细介绍。各类竹编工艺品琳琅满目,团队成员沉浸于竹编艺术品的魅力,深深感叹竹编大师的精巧技艺。
成品体现妙手,过程体现匠心。团队成员进入编制工作坊后,看见四周悬挂、摆放了众多编织原料、工具与半成品。两位手艺人正盘坐于竹条中编制竹制屏风,同时对于成员提出的一些问题给予热情的回复。钱利淮先生的父亲——钱鑫明老先生,也是乌镇竹编的上一代传承人,正坐在竹椅上编制竹制泉石,其灵巧复杂的杂编技艺让人叹为观止。正是在这一双双手的勾勒下,竹编工艺品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我们聆听钱鑫明老先生从乌镇陈庄村的历史发展,讲到乌镇竹编的源远流长,从其五十余年的从业经历,讲到这些年来国家对非遗竹编事业的发展策略。如竹编这类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还有无数, 国家的重视发扬与国人的热爱传承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团队自由参观的间隙,钱利淮先生片刻不停,加工竹条原料、研究设计图纸,一系列繁复的步骤,钱先生乐此不疲。在接到团队成员的采访邀请后,钱先生才暂且放下手头的工作,在展馆中展开采访。在谈及投身于竹编事业的原因时,钱先生提到一是为传承祖辈基业,二是为寻找灵魂深处的共鸣,而竹编便是最靠近钱先生灵魂的地方。钱先生坚信在当代青年人的传承创新下,传统的非遗竹编技艺定能有所突破,纵使发展路途漫漫,前途亦是光明璀璨。钱利淮先生的斐然成就、竹芸工坊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大会的积极推动,都印证了这些信念与坚持。
傍晚,迎着晚霞,团队成员完成了一天的参观学习与采访拍摄,对竹编的了解也不再仅仅停留于表面。离别之际,钱利淮先生表明了对团队的认可,也期望团队成员可以继续关注各类非遗文化。最后,在不舍的告别声中,团队结束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
文字:华中农业大学赴浙江嘉兴社会实践队 许苏萍 彭可馨
摄影:华中农业大学赴浙江嘉兴社会实践队 陈洁怡
审核:文法学院 韩淑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71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