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梦想在骄阳的照耀下悄然发芽,和煦的微风拂面,带走的是不安与紧张,带来的是兴奋和期待。彼时,阳光正好,微风轻拂,可与理想共赴韶华。6月30日,我跟随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淮北“童承诗意,红韵相城”社会实践团队开展线上支教活动。在后疫情时代,让人们心力交瘁的不仅是病毒本身,更多的是在变化的情境面前如何自处。团队受防疫政策影响采取线上支教的方式,将爱与知识的接力棒一直传递下去,陪伴孩子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图为孩子们学习创作小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婉莹 供图
其实线上课程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家长对线上授课不熟悉,学生数量大大减少,学生参与性没有线下强等等问题扑面而来。而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与家长积极沟通,尽力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教育是老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如果不开始行动,我们就无法知道结果。在这一次的支教过程中,我负责五年级孩子们的趣味诗词课程。因为是线上教学,我担心会出什么差错,就提前演练了很多遍。但在一次上课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小插曲:孩子们看不到共享屏幕。孩子们看到屏幕面前的我紧张地手忙脚乱的样子,纷纷在公屏上打出“老师,你别急,慢慢调试”“老师,没关系,我们可以在公屏上打字交流”“老师,你可以慢慢来”等等字样。看到这里,我的内心平静了许多,冷静下来,我成功地找到正确共享屏幕的选项,并顺利完成了课堂。我突然明白了教育是一种双向活动,是教育者们的一万次教学尝试,也是学生们的始终坚持。老师用爱浇灌学生,学生用爱回报老师。
图为老师第一次进行线上授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玉玲 供图
教育是一场心灵的交流和沟通。在我的印象中,乡村儿童总是一副羞涩内敛的模样,他们温暖质朴,但是却有些慢热。然而在第一堂课,我就被他们的热情开朗包围了,他们仿佛是乡间田野里自由自在的云雀,无拘无束,用话语表达他们最纯真的想法和真诚的欢迎。老师好!……语文课伊始,一声声老师好将我从紧张与迷惘中拯救出来,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热情。那一瞬间,仿佛与孩子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原本陌生的我们转眼就就亲热起来。透过钉钉上一个个生动的学生姓名,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真实的模样,是那样的可爱与热诚。他们仿佛有问不完的问题,明亮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我被他们的好学多思和天真烂漫打动,总是愿意回答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愿意听他们讲述那些脑洞大开的想象。多好啊,孩子就应该是这样无拘无束,热爱想象,他们有着纯真明亮的童心,这个世界在他们眼中,就是真善美的具像化。
教育是一场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支教不能纸上空言,要在实践中出真知。在过去两年的学习生涯中,我曾站在讲台上进行无数次的说课模拟演习,但都不如真正上课来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我明白了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明白了每一次上课前老师所要付出的艰辛努力,明白了当我们掌握知识露出可爱的小表情老师内心也是无比开心的。
疫情阻断了我们的脚步,拉远了我们的空间距离,但是却阻挡不住我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在爱的温暖下拉近了我们心灵的距离。这些热情与可爱的孩子们,给我带来了温暖感动,也让我懂得了身为教师的意义。教育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二十出头的我们意气风发的出发,几十年后风卷残荷的离场。在这条路上,我们也许风光无限,也许风雨满肩,这都是身为师者的常态。与孩子们的相处,更加坚定了我从教的信心。希望我能成为引领孩子们成长的一道光,让孩子们向往未来,也给孩子们当下的生活一些诗意和远方。(通讯员 徐玉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72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