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丰富老兵精神人物,打造对兵团青少年红色文化的宣扬体系,进一步充实团队宣讲素材,自7月23日起,塔里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践行胡杨精神,讲好老兵故事”红色文化宣讲团陆续寻访了刘君淑、王方贵等五位老人。在为前辈们送去关怀的同时,团队成员仔细聆听前辈们的青春故事以及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托。
一、冰峰姑娘——刘君淑老人
7月21日,团队成员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刘君淑老人住所进行寻访。刘君淑老人为团队成员讲述了自己“入疆、入党、留疆”的故事。团队成员认真聆听,从刘君淑老人的青春故事中汲取初心力量。
“千年冰峰人难开,要开除非神仙来。”上世纪50年代,王震将军筹划修筑一条翻越天山的公路,这就是著名的乌库公路。在修路大军中,山东姑娘刘君淑同姜同云、田桂芬、陈桂英、王明珠四人不畏艰难困苦,在海拔4280米的冰峰雪山上抡锤打钎、点火放炮、开山修路,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被誉为“冰峰五姑娘”。
1957年3月,刘君淑老人随中线工程支队前往天山腹地,同年年底完成任务后下山,不久随队开发塔里木,来到了位于塔里木河畔的第一师九团,自此刘君淑老开始用一生时间参与农一师的发展建设。
“他们是兵团的后代,就应该留在兵团为兵团做贡献。” 刘君淑老人言传身教,她的五个子女,大多留在了阿拉尔。“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年轻时候,她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一副巾帼红颜最美的画面。而今,退休三十多年的她,依旧经常前往学校、社区为大家讲述“冰峰五姑娘”的故事。
二、抗战老兵——王方贵老人
7月26日,团队前往阿拉尔市十团曾参与抗美援朝战役的王方贵老人住所,聆听老人讲述年轻时候的峥嵘岁月。
用热血捍卫热土,用情怀书写豪迈。据98岁的王方贵老人回忆,小儿子刚出生三天,他就背起行囊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朝鲜战场,。在朝鲜战场担任重机枪手坚守阵地,击退一波又一波的敌人,在进攻的时候也起到了很好的火力压制作用。
“枪就是军人的生命,我的战友在前方冲锋,我手中的重机枪一个抵30个人的火力”,“我和战友们都誓死要把美国佬赶回三八线,身后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寸土不让。”铿锵有力的誓言,映射出王方贵老人矢志不渝的信仰。
抗美援朝战役获胜后,王方贵老人回到了故乡,大儿子王远珉接过父亲肩上保家卫国的重任,去部队当了兵,三儿子远地也在当地公安局工作。随后王方贵老人在党中央建设边疆的号召下,带领五个儿女从四川老家前往新疆,参与新疆的开发建设。从此,他们一家用实际行动把胡杨精神书写在南疆这片热土。
三、抗战老兵——黄德全老人
7月27日,团队前往曾参与抗美援朝战役的黄德全老人住所进行寻访。
黄德全老人今年87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通讯兵。“当时的战场情况变化十分快,对通信联络的时效要求很高,我每天基本只休息四个小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凭借比较发达的武器设备摧毁和阻断志愿军通信联络作为重要作战手段,志愿军通信设施经常遭受空中、地面火力的袭击,通讯兵的生命安全也遭到严重威胁。
黄德全老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扬勇敢顽强、准确细致的优良作风,保证各种通信装备的效能。在运动战阶段,部队机动频繁,战线变化大,作战样式转换快,通信兵以专向通信、多级组网、越级联络、密语通信、兼台工作及报话结合等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无线电通信的作用,并辅以有线电、运动通信和简易信号通信等,基本上保障了作战指挥,向志愿军及时、准确地报告了情况,对作战产生重大影响。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黄德全老人在乌鲁木齐弹药库工作了3年,1959年黄德全老人带领全家积极响应国家到边疆去的号召,来到了第一师。全家为新疆的建设做出来贡献。黄德全老人的大儿子黄巍在父亲的教导下,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二十岁的时候报名参军,复原后便回到了阿拉尔。
四、军垦前辈——程开明老人
7月28日,团队前往阿拉尔十团寻访军垦前辈程开明老人。
程开明老人在1949年6月从山西转到解放大西北,跟随部队攻打甘肃兰州。经历七天七夜浴血奋战后取得胜利。同年6月至9月,跟随部队徒步前往乌鲁木齐,参与当地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负责部分枪支弹药的掌管工作。后弹药库发生意外大火,程开明老人冲入火海救火,皮肤被严重烧伤,属于一等残疾。后担任警卫班班长,带领三千多名犯人建设了和平渠、梦境水库、八一水库、八一农场和多浪水库。曾获得解放大西北纪念章,全国人民解放军慰问奖。
“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程开明老人跟随王震将军来到新疆参与新疆建设,据程开明老人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新疆,生活条件艰苦。驻扎地属于盐碱地,每当下雨,盐碱会被翻上来,庄稼就死了,导致粮食短缺,蔬菜更是稀罕物。日常粮食供应基本依靠从北疆拉过来发霉的玉米面,难以下咽却又别无选择。”
五、援巴战士——王再全老人
7月29日,团队前往王再全老人老人住所聆听老人年轻时候的故事。
“金巴多斯地任达巴(中巴友谊万岁)”。当王再全老人谈起援巴的岁月满怀热泪。王再金老人曾荣获二等功一次,是响应国家关于建设边疆的号召从江苏来到了新疆,曾参与中巴公路的修建。据王再全老人回忆:高原缺氧、雪崩塌方、粮米断供、严寒衣薄,环境很艰苦,运过来的蔬菜只有“脱水菜”,也没有先进的工具来修路。
团队指导老师张园说:“历史见证壮阔的行进,时间镌刻坚实的步伐。艰难的岁月,泛黄的纸张,鲜红的印章,整齐的字体,将前辈们的青春故事展现的淋漓尽致。作为宣讲团的成员,我们要用力、用心、用情讲好前辈们的故事。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之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77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