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勃勃生机的夏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星火传递,筑梦丹青”团史普及宣讲服务团的志愿者们来到常州瞿秋白纪念馆以及瞿秋白故居开展学习,深刻缅怀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风范,从瞿秋白烈士身上汲取革命精神动力,继承其优良的革命传统。
追忆峥嵘岁月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作为家喻户晓的中国共产党党歌的《国际歌》,最早将它翻译成中文并附上简谱的,就是瞿秋白。在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他从一介书生成长为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
寻求光明之路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常州城青果巷一个破落的士绅之家,童年时期的瞿秋白受母亲的影响对文学有着极大的兴趣。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担任北京学联评议部负责人,带领俄文专修馆的同学参加了游行示威和火烧赵家楼的行动。1920年3月,他参加了李大钊倡导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翌年初,他以特约记者的身份前往莫斯科,并给自己取俄文名为维克多尔·斯特拉霍夫,译成汉语,即“战胜恐惧,克服困难”之意。当时,他撰写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文,并在北京晨报等刊物发表文章,歌颂俄国十月革命。
探索革命道路
1921年,他经赴俄的张太雷介绍,加入俄共党组织,翌年转为中共党员。此间曾经两次荣幸地觐见革命导师列宁。1922年11月,瞿秋白作为陈独秀的翻译出席了在彼得格勒举行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会后数月回国起草了中共“三大”的纲领草案,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随后他任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助手和翻译,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宣言的起草。1927年秋,在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离职、党内情况岌岌可危之际,瞿秋白成为中央临时政治局的主持人并确定了展开武装斗争的方针和策略。翌年他赴苏,出席了莫斯科中共“六大”,会后留任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团团长。1930年夏,党内出现李立三的“左”倾盲动错误时,他回国主持纠正。1931年初,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及其支持的王明等人批评瞿秋白采取“调和主义”,将他排挤出中央领导层。此后,他在上海从事文艺工作,1933年进入中央苏区。
1934年秋红军长征时,瞿秋白被留下负责中央分局的宣传工作。1935年2月,他在突围时被俘。同年6月18日慷慨就义。
先辈永垂不朽
参观完瞿秋白同志纪念馆以及故居,才知道书本上的寥寥数语不足以道尽其精彩且奋斗不止的终身。今年是瞿秋白同志离开的第87周年,但是纪念馆内仍到处是瞻仰瞿秋白同志的“后来人”,总有些人或事会超越时间空间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即使到如今也依旧被人们所铭记。
汲取革命精神
“此地很好,开枪吧”瞿秋白双手后置于背,目光平视前方,嘴角仍带着从容的微笑,这是他留给世人最后的形象。瞿秋白从决心参加革命时仿若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他曾说过:“我们的不自由是为了群众的自由,我们的死是为了群众的生”。一个将人民放在心上的人即使身在狱中也依然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力量,坚定的信仰不为所动。瞿秋白这种甘愿为人民付出全部乃至生命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坚定的意志值得后人歌颂学习。新时代青年当牢记其坚定地政治信仰,坚定不移地跟随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学习其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出一份力。
在勃勃生机的夏日遇见永远少年的瞿秋白烈士,在先辈的注视下了解其短暂但炽热的一生,学习其宁死不屈的精神,传承其坚强刚毅的红色精神,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此次星火传承活动就是为了让后人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以昂扬的姿态谱写时代新篇章。六月的风是充满活力的,它承载着人们对先辈的追忆,对未来的展望,徐徐地吹进每个人的心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78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