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3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吴堡科技支农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立足工作实际,聚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累计派出6名专家、52名西农学子前往吴堡县寇家塬镇、慕家塬村、车家塬村、田家塬村、川口村等地,累计服务864余个小时,累计对接112余户村民,赋能调研手工空心挂面、山地苹果、吴堡青梨、桑蚕、羊产业等多个产业,充分发挥学校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和优势,将专家指导、科技引领、青年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团队输送到农业生产一线,在思政教育、科技支农、支教扶智、文化传承、红色寻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多方联动,争做乡村振兴奋进者。实践团队立足学科特色,由党政领导、专业教授、辅导员带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汇集动科学院、人文学院、食品学院等5个学院的不同专业学子,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三级联动团队。与吴堡团县委积极对接、统筹谋划,设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青年实践基地”,形成“县团委+校团委+院团委”长效联动机制。先后与吴堡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工贸局、畜牧局等单位交流座谈,助推产教融合、践教结合、校地联合,扎实做好顶层设计,确保乡村振兴工作落地生根。
产学结合,争做产业振兴践行者。实践团队通过点面结合、分散与集中并举的方法,在吴堡县建课堂、访企业、走农户,为当地羊产业的改革创新不断献计献策。一是深入农户一线“开药方”。对吴堡县农户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及养殖品种深入调研,解决农户生产实际问题。二是调研龙头企业“送良药”。为吴堡当地企业利农裕民养殖有限公司发展把脉问诊,助推“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的发展模式,加强企业在产业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三是打造专家农技“小课堂”。基于调研结果,为当地畜牧局负责同志、企业养殖骨干、羊养殖户开展针对性的培训。3年来,为当地52家农户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农业技术帮扶,带动群众致富。
数字赋能,勇当青春助农实干家。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吴堡空心挂面的知名度,实践团队深入了解各项农产品的参数、口感与产品背后的故事。通过网络平台直播推广的方式开展以“青春助农”为口号的“量体裁衣”式直播带货活动,打造“产业调查+直播带货+品牌推广”模式。队员们化身“带货主播”,组织直播文案、策划营销策略、设计直播场景,在2个小时的直播过程中,介绍吴堡空心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并通过在线花样试吃和才艺表演等方式大力推介农产品,加强直播推广效果。活动共累计销售吴堡特色产品300余件,粉丝增长35.12%,直播间观看人数翻三番,收获直播间点赞破2万,首次直播突破吴堡县单日成交量、成交额和净收入,以实际行动为吴堡本土品牌和特产拓宽销路。
义务支教,勇当筑梦未来行动者。为贯彻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实践团队以团队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为主导,前往慕塬村开展科普支教活动,积极承担高校科普责任,培养村镇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科学意识,助推当地青少年儿童科学教育。支教活动以“理论学习+动手实操”为授课方式,将优质的、青少年喜爱的科普教育送进村镇。课程以《小羊与家乡》为主题,以“生活中的羊”为切入点,逐步引入羊的品种、畜牧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等内容,队员带领孩子们在纸上描摹家乡美景与可爱小羊共存的生态图景。团队成员也在“教人”中“自教”,进一步培养“一懂两爱”的情怀。
红色寻访,敢为百年变迁见证者。实践团队依托吴堡县周边红色资源,大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红色革命基地,走访革命英雄,查阅当地史地材料,深入探寻革命前辈的奋斗足迹,接受红色教育。同时,制作“吴堡红色地图”微视频、开展“理想信念公开课”宣讲、发起支部联学“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向社会宣传推介吴堡地区人文自然、美食美景,并被陕西头条、西部网等媒体转载,提高当地知名度,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惠及民生,敢为复兴重任排头兵。实践团队连续3年慰问吴堡县贫困家庭“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记百家难”,将教育文化、科技助农、健康卫生等志愿服务集中派送到村民身边,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提升服务质效。同时,为困难村民送去米、面、油和生活必需品,为慕家塬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儿童家中举办“送温暖”活动,为解决村居留守、独居、空巢老人日间休息及方便就餐等一体化服务的“幸福院”捐赠物资。以“接地气、心贴心”的实际举措把温暖“面对面、实打实”地送到困难户的心坎上,让村民们感受到实践团队的真情与关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81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