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明达之道,悟于挫折迭起之践,凡事之解者,必于亲身所历之验也,无实之闻,闻而无实,故身之所历亲见本来,得以明达之理。”在我作为内陆人的印象中,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恩格贝,那里曾经是一片被黄沙覆盖的地方。小时候每每读到书中的驼铃叮铃声,仿佛在我耳边常常回荡着。于是,那一望无际的沙漠,成了我内心向往踏入的地方。
我有一个内蒙古本地的同学,他热爱他的家乡。他说库布齐沙漠是儿时的乐土。带着小狗阿黄,不停地在上面奔跑、玩耍,是他最引以为傲的谈资之一。库布齐沙漠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平均年降雨量仅250毫米左右,风狂沙漫,植被稀疏,被称为不可治理的地球癌症。我的同学说,小时候,他们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土地耕种,虽然家乡有一条黄河地支流,但是黄沙阻挡了他们灌溉的希望。如果雨水好的话,今年收入就多一点。他们的乡土如此仰仗天气,这让我可惜、惊奇,愈发激起我游览研究的兴趣。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黄沙漫漫、无边无际,这就是沙漠。在我印象中的沙漠壮阔雄奇、气象雄浑,不见草木,人迹难寻。可是当我到达实践现场时,却感到震惊。伫立于库布其沙漠中段北缘,印象中的沙漠已换成了新装。“沙漠变绿洲”梦想已经变为现实。一片天蓝湖碧的沙漠绿洲,一座防沙治沙的科学殿堂,一尊战天斗地的绿色丰碑,一个感动世界的精神家园,这就是鄂尔多斯市恩格贝生态示范区,这就是“平安吉祥恩格贝”!
在与当地居民的交谈中,我了解到恩格贝蒙古语译为平安、吉祥,这里曾是一块水草丰美、风景秀丽的地方,然而,战乱、洪水、滥垦滥伐一度让黄沙侵吞了这里的景色,使牧民丢弃草场、农民舍弃家园,方圆几百平方公里土地几乎见不到人烟。后来,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漫漫黄沙侵噬人类家园的现实,当地人民开始感悟生命价值,保护母亲河,关注人类共同福祉,寻求在沙漠中人类生存的途径。
我内蒙古的朋友曾经谈道,他们村一直有位日本人,从记事起,他一直在村子种树。天蒙蒙亮,扛着铁锹就出去了。“我问爸爸妈妈,这位老爷爷他在干什么,他们说:‘他要在这沙漠中种树。’我清晰地记着,那是在2000年春天的时候,父母和日本老爷爷以及村子其他大爷辛辛苦苦种的2万多棵树苗,在一夜之间被春天的沙尘暴吹得横七竖八的。很多婶婶们都哭了。说着啥时候是个头啊。只见日本老爷爷拿着铁锹又走向沙漠,继续开始新一轮的种植。我父母们也扛着农具,也不由自主加入了。”
到了朋友上中学的年龄,由于学校没有初中部,他只能到隔壁的镇继续读初中。我对村子的关心也逐渐降低。但是他每次隔一个月回家,村子的树木在不断的增加,尤其家门口那一排的白杨树,在茁壮的成长。“奶奶和爷爷常常在树下纳凉,父母脸上的笑容也比往年随着小树们的茁壮成长,村子里面的树木慢慢的开始连成片。”他说这些话时,总洋溢着欣慰的笑意。在国家的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相关领导大力支持和关注下,王震、万里、张平化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里的开发情况;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宋平亲自来这里考察并植树,树种的样式也越来越多,沙漠里村子的景色也越来越美。
我们在走访鄂尔多斯市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的过程中了解到,村子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开始寻求转型,沙漠游乐设施的建设,蓄水池、酒店的搭建,葡萄园、养殖场、动物园慢慢在村子里开始出现,生物的多样性也开始丰富起来。这里俨然一片城市人度假的天堂。
我们去实践时正值夏秋交接时节,景区对外开放,游客纷至沓来,看着湖泊里的鸳鸯在嬉戏,听着孩童的打闹声、闻着诱人的花香,品尝着特色的菜肴,我们每位队员都心满意足。虽然一路奔波远行,但每每看着湛蓝的天空,就知道了这次旅途值得。在治沙调研的过程中,团队相处非常和谐,当地人民非常淳朴,我们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成功地完成了调研任务。我非常珍惜这一段难忘的经历,同时也认识到了几位挚友,我想这就是在经历旅途的美景与教育之后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84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