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广州新华学院榕塔社会实践队三度到往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以“重读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行走在红墙碧瓦之下,在民国风情的裹挟中欣赏六榕文化广场的《三家巷》浮雕,在《三家巷》博物馆参观学习的同时,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精神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图为《三家巷》浮雕总介绍
提起旧南海县社区,红砖洋房、“梦想社区”、“向往的生活”常常以这样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而它还拥有一个独特的名片——著名作家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三家巷》的原型地。
其实,许多读者问的问题“三家巷的具体位置在哪里?”,这个答案众说纷纷。“三家巷”没有完全一致的原型,总的看来,它更像是广州社会生活的缩影。
在前期资料整理过程中,榕塔社会实践队事先了解到:根据《三家巷》书中描写“位置在广州城的西北角上,在西门口一带,北头不通,南头折向东,可以通出去官塘街。出三家巷不远就是窦富巷,附近有周炳常去玩的将军前广场和光孝寺”,研究员们在上世纪20年代选出了四条“三家巷”,分别是位于百灵路、海珠南路三府前街、洪桥街以及德政北路万安里。之后经多番考证,最接近“三家巷”原型的地方指向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惠吉东、惠吉西一带。1982年,这里被选作《三家巷》电影的外景拍摄地。
图为团队成员欣赏《三家巷》浮雕,讨论交流。
在旧南海社区的六榕文化广场,有一面《三家巷》故事浮雕文化墙,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一代风流”“沙基风云”“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四个主题。
沿着浮雕文化墙继续观赏,大榕树、红木座椅,我们左转再走一段路来到惠吉东路21号的《三家巷》博物馆(建于2019年)。团队成员在六榕街社工的带领下有幸来到《三家巷》文化馆参观学习。成员们通过游览发现博物馆内部整体围绕三家巷的相关情节、历史事件进行设计,馆内重现了小说里周、陈、何三家的门口庭院,陈列内容包括红色印记和不忘初心两个部分。
图为团队成员在《三家巷》博物馆正门前合影留念
红色印记部分主要介绍三家巷故事和越秀区的革命印记,陈列了各个版本的《三家巷》书籍、三家巷故事介绍、人物关系图等三家巷故事相关资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物件与特色建筑、越秀区的革命先辈介绍、越秀区的红色革命、革命图景画像等革命历史相关资料。
不忘初心部分主要介绍当今的党建情况,包括六榕街“党建+工作体系”、六榕街党建地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册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三家巷》博物馆,榕塔团队体会到社区党性教育以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给予队员们一个宽阔的思考空间。
图为团队成员在《三家巷》博物馆参观学习。
最后,我们一起来阅读,共同走进革命历史小说《三家巷》。《三家巷》是欧阳山(1908—2000)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一代风流》的第一部,出版于1959年,以广州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期间为背景,通过三家巷中周、陈、何三个不同阶级的家庭变化、错综复杂的关系冲突,展现大革命时代不同阶级、人物的精神世界。
在字里行间中,它直接表现了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革命军北伐和广州起义等真实的重大历史事件,间接提及了中山舰事件,还让主人公周炳与省港大罢工领导人苏兆征、广州起义领导人张太雷直接交流,叶剑英、叶挺、周文雍、张发奎等历史人物也一度登场。作者欧阳山说,它反映的是“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
团队成员彭小珍分享了她的读后感:作家莫言曾说他少年时期对广州梦幻般的想象来自于《三家巷》,我也是一样,因为我本人既不会粤语也不生长在广州。广州人吃的食物、玩的物件、古老大屋、茶楼文化等广府市井元素,直到真正地借“三下乡”的机会在广州待上一个星期,我发现古今变化发展过程中,在五仙观-六榕寺-怀圣寺历史文化街区依旧俯拾皆是。波澜壮阔的时代加上曲折动人的故事,再加上饱满立体的人物使得《三家巷》经典文本不断被翻新演绎,现在已有舞剧、粤剧、电影版《三家巷》了。是的,如今时代不一样了,尽管选择和目标不同,但是如何面对社会、面对新时代,《三家巷》中年轻一代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在当下对于我们来说依旧有参考意义,他们的精神力量依旧鼓舞着我们。
图为《三家巷》博物馆多种版本书籍。
不忘先辈之初心,砥砺后人之前行。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
文:彭小珍
图:彭小珍、梁敏仪、谢雯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87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