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8月9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赴唐人神集团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湖南株洲唐人神集团,深入集团生产一线进行屠宰测定实践。本团队聚焦种业发展,在岗位科学家的带领下参与多次屠宰测定,协助集团和岗位科学家开展生猪肉质改良育种工作,助力我国生猪种业的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和技术创新。
深入工厂一线,体验屠宰测定
7月17日至8月8日,实践团队共开展7次屠宰测定工作。
屠宰测定工作主要包括“内脏及肠道微生物采样”、“胴体性状测定”、“肉质采样”三部分,旨在为后续实验室获得猪的群体生长性能数据和育种工作做准备。在进行准备工作时,指导老师徐学文教授指出,“屠宰测定工作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进行屠宰测定,就不能获得群体的性状和遗传资料,就难以对生产实践的遗传育种工作有实质性的帮助。”
第一次进行屠宰采样工作时,团队成员面临着许多难题。虽然本次仅进行了四头杜洛克猪的屠宰测定,但团队成员们仍耗时三个半小时。除了首次操作不熟练之外,团队成员发现由于离体内脏会发生扭曲蜷缩现象,辨认肠段也成了屠宰采样中的难题。因此,指导老师徐学文教授召开了工作总结会,会上团队成员结合第一次屠宰实践经验优化了工作流程,并深入学习在屠宰实践中如何分辨各个离体肠段。在后续的屠宰实践中,队员们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即使在面临33头杜洛克猪的屠宰测定时,也仅仅花了2.5小时就完成全部工作。
回顾历次屠宰测定实践,队长王心辰同学总结道,“屠宰测定工作的精确程度决定了后续数据采集的准确度,我们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同时还要了解每项工作流程的底层逻辑,这样才能顺利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参加文献研讨会,提升团队专业素养
7.28上午 本团队在带队老师徐学文教授的带领下,前往唐人神集团总部开展有关遗传育种前沿技术的文献阅读研讨会。会上,同行研究生学长学姐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四篇来自分别来自science、nature、cell、analytical chemistry的文献,详细讲解了多因子基因是遗传关联的基础,人类的SNPs的高通量测定对调控元件的影响,绘制富集信息的基因型-表型的基因组扰动图谱,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纳米试剂盒对单个活细胞的DNA测序的应用等遗传科研前沿动态。会上,徐老师介绍道,本次研讨会中讨论的前沿研究方法都是将来可能从事遗传学的同学们在实验室会接触到的方法。
虽然队员们在接触这样高水平的外文文献时有很多听不懂、看不懂的地方,对此,徐老师针对专业名词和图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表示此次文献阅读研讨不仅仅是让同学们拓宽眼界,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农业发展,更希望由此给大家打开一扇门,了解阅读外文文献的基本方法。
实地调研唐人神集团,学习创业精神
7月28日下午,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唐人神集团总部,并初步了解了唐人神集团的创业历程、企业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唐人神集团从株洲戴家岭下的骆驼饲料工厂起家,到如今包揽生猪育种、养殖、肉产品加工的全产业链的上市企业,始终不忘初心,多年来,唐人神集团做了很多努力:从提供猪苗和技术与农户合作,让农民脱贫致富,到实现了从养殖到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每件产品都可溯源,保证了人民的食品安全,再到捐赠物资修建了多所希望小学、设立唐人神奖学金资助贫困生上大学等等。
队员钟颖同学在听完介绍后,不由得感慨:“其实我们农学学子决定在农学的道路上走下去的时候就已经肩负起了社会责任,不仅仅要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更是要保障我们广大农民朋友从事农业生产可以真正赚到钱,这是减少城乡差距,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好的方法。”
采访企业育种专家,了解育种业现状
7月29日下午三点,聚焦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沿育种关键技术及加强种业创新等方面,实践团队邀请了唐人神育种专家吴博士和岗位科学家徐学文教授参与本次访谈。
国家生猪农业行业科技专项和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陈瑶生教授曾言:“虽然说我搞了一辈子育种,但是我手里猪毛都没有一根。”对此,吴博士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研究的课题很难落地。所以说中国的这个育种,主要的还是依托于企业,但是企业又是一个利益为导向的集体,对于需要长期投资见效慢的育种项目,一个技术一般的企业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大部分的财力,尤其是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其中的。”
在吴博士的介绍中,成员们了解到,目前中国种业发展受限,“拿来主义”难辞其咎。在中国,育种问题长期面临着从国外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吴博士补充:“不同于丹麦等地域面积和人口基数较小的国家,它们的畜牧企业育种数据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中国的企业育种实验是几乎是各自独立的。再加上育种刚刚起步,基础数据比较少,且相对于育种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畜禽疫病更频发,遗传数据很容易丢失,所以说遗传育种的进展会比较慢。所以说中国的育种远远落后于国外。”
对此,企业科学家徐学文教授表示:“我国在遗传育种的前沿科学技术的研究上并不比国外差,甚至在很多方面都领先。但是我国的育种业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说明我们在实验室里做的东西很难运用到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实践。这不仅仅是企业管理的问题,更是要求我们农学学子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多地关注农业生产实践。”
水滴石穿绝非一日之功,为了实现种业振兴,需要紧紧依靠科学家和畜牧企业以及政府的共同力量,创造一个适于育种的社会环境。
开展线上宣讲会,传播肉质改良新知
8月1日晚,实践团队结合实践及访谈验, 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在哔哩哔哩平台开展了关于遗传育种与肉质改良的宣讲会,详细介绍了肉制品的评价指标,挑选优质猪肉的方法,肉质改良的背景以及目前常用的肉质改良的方法等。宣讲员王心辰同学坦言:“在查资料和进行准备工作时团队成员们也学到很多知识。每次谈到遗传育种大家都会觉得,很高大上,好像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其实不然,遗传育种关系到我们餐桌上的方方面面,每一口肉,每一粒米都是育种科学家们和农民朋友的心血。” 队员钟颖补充道:“开展此次宣讲会的目的主要是向大众科普肉质改良有关的知识,并破除大众对农学的刻板印象,我们农学研究既可以高大上,也可以接地气。能让自己学过的知识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想这就是学习动物科学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
召开专题讲座,聚焦生物经济
8月9日,为解答广大农学学子在就业上的迷茫与困惑,实践团队特邀岗位科学家徐学文教授开展以“生物经济的发展与机遇”为主题的宣讲会。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质替代,生物安全4大重点发展项目及生物医药技术惠民、现代种业提升等建设工程。
徐老师指出,我国农业目前面临三大突出问题:生产效率低下,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首先就是我国畜禽性能水平低下。以猪的PSY(每头母猪每年能提供的断奶仔猪数)举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若我国的PSY水平与丹麦持平,就母猪生产来讲。一年可以少养2000万头母猪,节省下的粮食、能源就是我们现在提出的粮食安全目标。在其他畜禽的生产性能指标上,中国也落后于发达国家。
徐老师补充道:“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唯一没有实现的就是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研及农业技术的支持。我国农业在面临问题的同时也有极大的机遇,大家要对我们农学专业有信心。”同时,徐老师介绍了目前生物领域的前沿动态,为动物科学专业学子的日后就业方向提供了参考。
生物经济时代,引发科技产业重大革命的因子就是基因。华大基因历时多年推出了高通量测序仪,并大规模商业化,使得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大规模商业化高通量测序仪的国家。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全基因组测序已经成为常见的科研。人们利用基因组测序进行无创诊断和预防疾病已经成为可能。
在讲座最后,徐老师强调:“农业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深入实践发现问题。”知识是可以听来的,而能力必须亲身去实践才能获得。“尽可能地广泛涉猎各个学问,并尽可能深入地择一钻研。”徐老师化用托马斯·亨利·赫胥的名言,希望广大学子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也要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内积极求索,既博学又专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90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