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聚焦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学习、探寻国际化一流学府建设,8月1日至3日,合肥工业大学“粤港澳深度融合发展,产学研赋能智慧强国”国家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粤港澳大湾区知名学府——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中山大学(国家超算中心广州中心)开展社会实践调研。
双碳循环,助力交叉式学科融合发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一期工程是国内首个设计牵头EPC的境外高校在内地办学建设项目,该项目以零碳设计为目标,将是全国第一个零废物排放的校园,是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重点建设项目,将建成为大湾区未来重要的产学研创新基地。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助推“双碳”目标的达成是港科大广州校区的核心设计理念。”8月1日下午,实践团队前往港科大(广州)的建设现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谢宇琛带领团队参观施工现场时介绍到。“目前,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即将交付完工”。随后,团队成员进入工程核心区,分别参观了教学科研组团、会议和学术交流组团、图书馆和学生中心组团等,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注意到大量建筑材料利用太阳能设计满足校内日常用电需求,区域内设有专门回收设施以处理不同实验废料,达到区域碳中和最终目的。团队成员感叹到:功能多样,分布集中的建筑群,既能够满足学生交流学术、讨论项目的实际需求,又充满设计感,是一所现代化绿色校园。
晚间,团队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就港科大(广州)的校区规划与设计方交流座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所负责人白晋说到:“港科大(广州)的校区规划,主要由中心教学区、生活区、能源供应区等几大部分构成,为了适应新工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学生交流,中心区采用巨构式设计,打破传统模块化设计方式,这是在国内理念和实践的首次突破。”设计方还听取了团队学生关于“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在建设设计中的相关意见。
港科大(广州)融合了内地与香港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前沿交叉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具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智能制造,推进新工科人才高地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是按照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学校四方共建的新模式,采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新机制,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量子通信、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国际一流示范校区。
8月2日上午,实践团队赴华工广州国际校区参观交流。团队乘坐观光缆车来到数据中心展厅听取沙盘讲解,“校区建筑以红墙绿瓦为特色,结合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给人一种别样的恢弘与精致之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综合办负责人蓝元说到。团队参观中了解到学校总体规划呈现“外围高、中间低”的空间意向,以东西向蜿蜒的带状水系和南北向由“校前区广场—图书馆—曲水流觞景观带—学生活动中心”等组成的校园序列为轴线,对称均匀分布,凸显中西合璧、博雅合璧、传统与现代合璧、科学与人文合璧的“合璧”理念。
实践团队前往校内微工厂、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室、果壳木工坊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室等进行参观,这里有层次分明的组装流程,完善齐全的设施装备,精致美观的工坊成果,更有先进前沿的智能服务平台。团队在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本科生机器人实验室进行参观时,学院副院长谢龙汉教授为同学们重点介绍了学院文化与本科生、研究生学科建设情况,并为成员们展示课程设计成果。实践团队指导教师就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谢教授进行深入交流。“学院在‘书院制’和‘全员导师制’方面加强探索,实现内涵式发展。通过逐步提升课程实践难度来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创造力、领导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谢龙汉副院长表示道。期间,团队成员多次向谢教授询问机器人专业相关知识,并在专业课程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方面提出自己的疑惑与见解,交流后纷纷表示对学院的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十分感兴趣,并打算将学院“实践驱动理论学习”的创新思维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实践团队还参观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俊德书院。团队分别参观了书院的学生、导师宿舍、学生活动场所、党建风貌室等地。在参观的过程中,成员们十分活跃,举棋对弈、书法临摹、参观文创、沙盘解压……学生社区的精彩点滴被团队成员们积极尝试。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在人才培养中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开放的视野、灵活的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超算领航,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中山大学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是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旗下“天河二号”系统在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曾连续六次位居世界第一。8月3日下午,实践团队亲赴中山大学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参观交流。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成功研制,离不开科研团队的艰辛付出。”讲解员带领团队参观“天河二号”计算机时说道。在超算启动研制计划时,面临着一系列技术封锁,在卢宇彤教授团队的艰苦攻关下,“天河二号”横空出世,一举打破了美日长期对世界超算头把交椅的垄断。团队了解到“天河二号”采用多态异构体系结构,自主定制高速互联网络,开创性地使用了层次式加速存储架构,具有丰富的软件栈支撑,其峰值计算速度、持续计算速度以及综合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在一期建成时,系统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二期工程采用国产加速器Matrix-2000对系统进行升级后,该项性能指标被提升到了每秒10.07亿亿次。后续“天河二号”会采用更多国产技术,对系统进行进一步升级。团队成员纷纷对天河二号的后续表现抱以期待。
团队了解到:自“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以来,中心就一直积极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展开合作,并在诸多领域取得出色成效。“广州地区的天气预报项目就挂载在天河系统中,不仅大大提升了预测速度,精度上可以做到千米范围内的精准预测。”除去气象领域,“天河二号”在工业设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疗,云计算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合作项目,支撑国家级课题已达800余项。目前,“天河二号”也在逐步将自身算力资源向市场开放。 “天河二号”用户数量已超3500家,应用开放性上位居全国超算前列,研究重心除优化软硬件系统,进一步提升算力外;也逐渐向应用层面倾斜,便于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移步展厅,团队看到许多来访中心的青年团体合影。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已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超算领域的初级、中级、高级培训课程。营造了全民“支持超算”、“应用超算”、“分享超算”的社会氛围。随后团队来到中心会谈室,就参观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与中心工作人员展开交流,团队指导老师也就学校合作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对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合作邀请表示热烈欢迎。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一直以来不断在技术上进行升级突破,并持续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赋能加速。“‘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生动典型,它来源于研究,落地后又投入进产业,并积极与高校合作,培养超算相关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希望同学们能在此次调研中有所感悟,并从产学研结合的角度出发,对自己今后的学习方法和重心做出调整。更好地为国奉献,为校争光。”参观结束后,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张海林老师不忘叮嘱团队成员。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擘画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蓝图,旨在结合计算机学科专业优势,多维聚焦国家重大科技战略,深入调研高等学府,展示青年学生奋发有为、拼搏向上的精神面貌,引导合肥工业大学学子树工业报国之志,立创新发展之基。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为学校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新工科”探索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建设的指引下,交出自己的时代答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02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