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创立先辈梁思成先生有言:“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梁先生告诉我们,了解中国的古代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是认知我华夏民族文明文化的重要途径。秉着重走梁林二位大师的古建筑调研之路,继续发扬建大人“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优良品格;为地上文物保护贡献土木学子青春力量的初心,8月1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赴黄河流域古建筑保护及乡村振兴服务团首先前往山西省会太原市展开社会实践调研。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全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时代序列完整、品类众多、形制齐全。当天下午,实践团成员前往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的太原古县城,古城内层楼叠院、高脊飞檐。在能工巧匠们的精心修缮和建设下,这座始建于明代早期的“凤凰城”穿越历史风烟而来,重现繁华盛景。怀着来自心底的学习心态,实践团队首先参观走访了山西一建集团的古县城项目部,并与单位工作人员及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座谈。
实践团成员参观项目部展厅时,工作人员为其讲解了如何传承并发扬传统古建筑的营造技艺以及BIM技术、数控加工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在古建筑修缮工程中的应用。
座谈会上,企业代表详细介绍了公司在园林古建筑领域的发展、已取得的相关成就及公司理念等基本情况,实践团重点围绕学校发展历史、本次实践的目的意义、预期效果进行了介绍。双方还就古建筑保护相关技术和施展难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举行了“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揭牌仪式。
会后,实践团正式开始追寻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大先生的足迹,前往古老而优美的山西晋祠博物馆参观学习。它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初入晋祠,映入实践团成员眼帘的便是水镜台。它得名于《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一句。实践团考察发现,水镜台的前台为卷棚式屋顶,与阁类似;建筑正中又是宽敞的高台与大殿,而后部为重檐歇山顶,又像座楼。
穿过金人台和对越牌坊,踏过最古老的立交桥——鱼沼飞梁。实践团一行人便到达了晋祠最著名的建筑——圣母殿。
实践团一行观察发现,圣母殿的檐柱上有八条盘龙的特殊装饰。且木雕盘龙鳞爪分明、盘曲有力、极尽庄严威仪,这给建筑增添了独特且鲜活的灵气。走入殿内,两侧摆有共43尊宋代彩塑,个个精美绝伦、惟妙惟肖,具有极强的艺术感。当实践团成员目光投至正中,圣母居中而坐,神态庄严;其他侍女分立左右,动作各异、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实践团再向圣母殿南北两侧参观学习。南侧为难老泉,亭上有“晋阳第一泉”匾,其上还挂有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先生行书题写的“难老”匾,此匾为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中的“神奇之笔”。北侧有古树周柏一棵,周初所植,距今已有三千年之久。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屈,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欧阳修有诗赞之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与难老泉、宋代彩绘泥塑并称晋祠“三绝”。至此,实践团对于山西古建考察的第一站顺利结束。
古建筑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民族历史的真实缩影,还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资源。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修复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才能发挥“实物史书”、“历史年鉴”、“文化载体”的作用。未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赴黄河流域古建筑保护及乡村振兴服务团的脚步会踏往更多的古建筑进行学习调研。用心保护古建,传承中华历史,维系民族文明,矢志践行西建大土木学子的青春誓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07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