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万巴蜀子弟兵出川救国、支援前线,有一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铸造的60万川军将士的塑像。曾经在成华区的万年场的街头,人潮涌动,无名英雄纪念碑沉默的伫立在万年场,默默的纪念着这段历史。
2022年7月16号,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同心致远实践队来到人民公园东门前,学习当年百万川军们的光荣事迹和革命精神。 1940年,成都市文化界和社会团体成立造像筹委会,邀请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设计铸塑无名英雄像。1942年,刘开渠先生应邀来成都展开设计工作。1944年7月7日,无名英雄像在成都老东门城门内的广场上落成,又称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铜像是一名英姿勃勃的川军战士。1985年,重新铸塑无名英雄像被提上议事日程,《成都晚报》继而刊登了重铸消息。恰逢李先念同志到成都视察,他指示:“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川军抗日有功。”同时表示非常支持重铸无名英雄像。于是,重铸工作纳入市政府筹建项目。1988年,应成都市政府邀请,刘开渠先生再临成都,根据当年的工作资料、设计图纸,对塑像进行了重新设计。他的学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和雕塑系教授伍明万具体指导铸塑工作。新铜像铸成后,被安置在万年场街心花园。新像高3米,连基座高9米,基座上刻有“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字样。铜像塑造的士兵手握步枪,背负大刀、斗笠,着短裤、扎绑腿,蹬草鞋,左腿前跨,右腿后蹬,腰部微弓,怒视前方,作向前冲锋状。其面部表情栩栩如生,刚毅果敢,充分显示了抗日川军勇往直前,克敌制胜的豪迈气概。塑像落成后,巴蜀子民络绎不绝。
观察到最多的词语就是无川不成军。据史记载,抗战时期,川军是全国各地出兵最多的地方部队。为保家卫国,川军将士在缺枪少弹,军需物资极其匮乏的艰难境况中浴血沙场。王铭章、饶国华、李家钰等将领将也先后在战斗中杀身成仁。成都各界人士纷纷出资铸像,纪念这些为国家、为民族献出生命的川军将领。因此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成都,东南西北中均有铜像。数量之多,居全国之首。
看到死字旗让我心头一寒,“死字旗”是川军战士王建堂在出川抗战前由其父亲王者诚赠送的一面写着一个斗大而苍劲有力的“死”字的旗帜。鼓励儿子为国捐躯,奋勇杀敌,马革裹尸。充分体现了这位父亲在民族危亡之际的爱国情怀。1937年国难当头,四川学生王建堂投笔从戎,组建“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1937年秋,在王建堂出川抗战之际,年迈的父亲无法亲自到县城为儿子送行,于是托人交给他一面写有“死”字的旗帜,鼓励儿子为国捐躯,奋勇杀敌。
川军历来爱民如子,对待百姓如同鱼水情,百姓们铸造的铜碑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骨子里的精神命脉的传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07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