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外地来东至的朋友吃饭。点名要吃猪肠糊,而且要泥溪的。
去泥溪太远,在县城找了一家名字带“泥溪”的土菜馆。菜端上来,刚尝了一口,就发现味不对。仔细一瞧,这明明是一盘地地道道的米粉糊,戴眼镜找半天连一片猪肠的影子也找不见。没有猪肠的猪肠糊,分明是糊弄人嘛。
猪肠糊是早些年流行于官港昭潭一带的农家菜。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用现磨的米粉,加上洗净炒熟的猪肠,在锅里搅拌成了一碗香喷可口的猪肠糊。酒席宴上,既是一道美味荤菜,又成本低廉,所以颇受农村老百姓喜爱。要知道,在农村,猪下水的价格往往不及猪肉猪骨头的一半。后来,农村酒席的厨师大概是嫌猪肠糊制作太麻烦,农家酒席大都改成了咸菜烧肥肠。我还吃过米粉蒸肥肠,都是不错的农家美味。
说句题外话,制作出来的猪肠糊的味道地不地道,原材料米粉至关重要。现在的米粉都是机制米粉,碾得太细。过去用石磨磨出来的米粉本身就透着一股天然香。同样,粉蒸肉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饭店里的粉蒸肉就是没有农家自制的好吃。
前几年,一些土菜馆朝花夕拾,重新捡起了这道菜。尤其是泥溪一带的小饭馆,努力将其发扬光大,近些年成为了名闻遐迩的一道网红名菜。
泥溪人在创建品牌意识上似乎有着超乎寻常的天赋,什么东西都要贴上泥溪的标签。早些年在东至县城闹得轰轰烈烈的“菊花节”,现在,看菊花的人都被聚拢去了泥溪元潘。“泥溪猪肠糊”声名远播,“泥溪米饺”的盛名大有超越“东至米饺”的势头。做生意有品牌意识这当然是好事,响亮的品牌有助于这些东至农家特色小吃尽快尽早地走出皖南,走向全省,乃至全国。但是,无论是办大企业还是开小饭馆,我们都应该明白,扯大旗简单,创品牌真的不容易。千万不要因为蝇头小利而偷工减料坏了口碑,砸了招牌。
现在的社会,不光是烧菜,许多方面的人和事,也都是徒有躯壳,没了内涵,以致丢了特色。认识一对恩爱夫妻,无论过什么节都要在微信上互发“1314”大洋。不管这个节和自己有没有关系,清明节也要转账“520”。有些领导认为一束鲜花一笔钱,就是一个好领导,就能过好一个节,管你“教师节”还是“护士节”。最终都只是工资卡上多了一笔钱,过了节,又好像没过。就像有些厨师烧菜,管你猪肠糊,牛肠糊,还是羊肠糊,反正端上来的都一样,只有米粉的糊。
过去好像不是这样的。比如教师节,不光要发纪念品,要表演节目,还要放假一天以示庆祝。人人都知道这一天的主角是老师,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天为什么要过节,该怎样过节。
试问,不吃粽子还叫端午节吗?不买月饼还叫中秋节吗?不放鞭炮还叫过年吗?那么,没有猪肠的肠糊,还能叫猪肠糊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11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