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并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社会大众可以更密切关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文化魅力,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的同学们组建了“寻梦非遗”社会实践团队,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践活动。
7月1日上午,“寻梦非遗”团队在江苏省金坛市展开金坛刻纸的学习与探访活动。金坛刻纸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生动展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是一种具有很强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次社会实践,团队联系到金坛刻纸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先生。 杨兆群先生致力于金坛刻纸的创作与收藏,其策划并主创的作品《从雅典到北京》现已收藏至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杨老师的金坛刻纸收藏量已达到4万余件。
杨兆群先生
团队成员和杨兆群先生围绕金坛刻纸的“前世今生”及其独到之处、在国内外(当地)的影响力、杨老师的金坛刻纸生涯、作品《大运河》的创作过程和非遗的“再发展”及传承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与探讨。在交流过程中,杨先生着重强调了金坛刻纸的传承问题:金坛刻纸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享誉颇高,但是当地人却对金坛刻纸了解甚少。
杨先生接受采访并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
随后,杨先生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金坛剪刻纸艺术中心。在参观过程中,大家都深深震撼于剪刻纸的精妙绝伦,杨先生对于同学们参观时提出的疑问给予一一耐心的解答,并对大家感兴趣的几幅作品进行更详细的讲解。
金坛剪刻纸艺术中心
在非遗传承的问题上,杨先生做了很多努力:与当地残联合作,鼓励残疾人来学习和创作金坛刻纸;基于金坛剪纸推出了很多高质量的文创产品,如书签、折扇等;与知名品牌合作,将金坛刻纸的文化魅力融入到产品之中,以产品为媒介,将金坛刻纸广泛地传播与发扬下去。随着内容的不断深入,杨先生向大家展示了他近年来走访全地的得到的一些藏品,身体力行呼吁大家要主动去保护传统的中华文化。
杨先生向团队成员介绍文创产品
团队成员深深感受到了金坛刻纸的艺术魅力所在,对金坛刻纸的创作跃跃欲试。杨先生也被团队成员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打动,主动传授金坛刻纸的技法。在刻纸过程中,杨先生和艺术中心的各位工作人员热情地讲授金坛刻纸的技法。
杨先生向团队成员讲授刻纸的基本方法
7月2日,“寻梦非遗”团队来到溧阳市清安社区,给清安社区内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们带来了一节生动的“金坛刻纸”体验课,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带去温暖,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贡献了青年力量。
课堂上,团队成员给小朋友们介绍了金坛刻纸的发展历史,从明清时期到今天,金坛刻纸从形成雏形逐渐发展成熟,并得以传承与弘扬。此外,课堂上还展示了精巧绝伦的刻纸作品,其中就包括世界上最长的刻纸作品《大运河》,小朋友们无一不露出赞叹的神色。
团队成员为社区的小朋友介绍金坛刻纸的发展历史
接着,先由团队成员简单地介绍了刻纸的基本方法,随后,在团队成员细心的帮助下,小朋友们借助团队提供的刻纸工具开始了动手实践,除了刻纸工具外,团队成员还事先准备了简单的卡通图案的样纸,小朋友们纷纷表示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全都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
社区的小朋友动手体验刻纸
在实践过程中,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进行尝试,他们清澈而明媚的双眸中流露出对“金坛刻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纯粹的喜爱。课程的最后,刻纸工具作为礼物被送给了小朋友们,希望小朋友们可以继续去了解刻纸文化,从中感悟刻纸匠人的工匠精神,培养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守护文化基因。
小朋友兴致勃勃地动手体验刻纸
两天的实践活动使每一位团队成员都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他们表示:要向杨先生学习,把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转化为贯穿人生的丰饶力量,同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贡献青年力量,让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非遗文化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在寻梦非遗的过程中赓续家国情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16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