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林桃杏压黄柑,紫蟹香粳饱食堪,最是滨海好风味,葛沽合号小江南。天津小站稻米粒椭圆形,晶莹透亮,垩白极少,洁白有光泽,蒸煮时有香味,饭粒完整、软而不糊(粘),食味好,冷后不硬,自古以来广受文人墨客的赞誉。近年以来,天津小站人民充分发挥小站稻的优良特色,万亩碧顷开创出致富新出路。
资源整合,焕发文旅新活力
史料记载,周盛传,周盛波两兄弟用六年时间开凿出马厂减河,北引海河水,南通南运河,架桥设闸,兴修水利,以小站为中心开垦出六万亩良田,黄河水倾泻而下,一举改变了小站这片贫瘠的盐碱地,形成了如今极佳的水稻培植基地。1980年为了纪念周氏兄弟,小站人民在会馆村修建了周公祠,如今会馆村依托小站稻和周公祠的渊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稻田变景区,农田变公园,如荫碧稻并上接天莲叶,让会馆村成了人们在这喧嚣尘世中的一片净土。
复种水稻,全面振兴
新中国成立到公社化以前,小站稻培育空前兴盛,从种植面积、单产到品种进化都达到了巅峰水品,然而随着几大水系拦河截流,建库蓄水,位于下游的小站水量逐渐减少,1968年,独流减河切断了马厂减河,南运河水绝源,完全靠海河水维持。随着水资源的减少以及周围工厂兴建导致的土地锐减,逐渐无法满足水稻的种植需求,水稻种植面积急剧减少,直到1973年小站全区进行了“稻改旱”,小站稻的种植至此停滞。
然而,世间最不能忘怀的就是家乡的味道,而时时刻刻萦绕在小站人心头的乡愁就是小站稻那带着暖意的清香,由此会馆村成了第一个正式提出恢复小站稻种植的村子,2018年起天津开启小站稻振兴计划,决心从种子到餐桌,全面振兴小站这个悠久古镇的水稻文化,至此小站人民终于又实现了他们“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童年美梦。
稻莲并蒂,开出文旅新天地
为进一步推广小站稻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小站稻,会馆村推出“网红稻田打卡地”,它位于小站镇会馆村小站稻种植核心区。虽是炎炎夏日,这个打卡地确成了人们心中的一抹清凉,此时这里满塘荷花盛开,百亩稻田碧绿,来此游玩的群众络绎不绝。
清悠悠的水,婀娜娜的莲,还有透明而纯净的玻璃栈道,当你走进会馆村的那一霎那,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有的只有历史沉淀的美丽与宁静。当你缓缓走过2200米的玻璃栈道,登上三层的观景台,你会感觉整个世界都宁静了,周身荷塘围绕,远处便是碧波万顷,在炎炎夏日还有什么比这美的呢?
文旅融合,实现纵向发展
万顷碧波、千米栈道、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美丽的风景再加上小站稻悠久的历史文化,这里俨然成了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点。作为小站稻的故乡,会馆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凭借优美的景点和村域特色,成了小站文旅纵向发展的“突破点”和“主阵地”。
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会馆村文化、生态两手抓,下定决心进行文旅融合,让小站稻文化创造出新的财富,实现新的价值,在注重生态的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会馆村也是齐上手,乡村土路变身柏油路,周公祠重焕新颜,争取重现庙会盛况,势必要打造一个文旅新农村,使得小村庄不仅有风景,更要有“钱“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20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