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中国抗日第一山”美誉的抗日山位于革命老区——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文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是滨海军区甚至山东军区的精神制高点。8月14日,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烈士精神”实践小队围绕“寻访家乡红址,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重走“一山一岛一馆一村”的红色研学路线,追寻港城红色记忆,感悟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青山有幸埋忠骨
出任滨海军区政委兼党委书记时,这位年轻的八路军高级将领只有28岁。但让人难以释怀的是,将军却在31岁时英年早逝,且死法令人感喟。符竹庭将军出身贫寒,16岁参加红军,19岁成长为红军第十九团政委并指挥鸡公山、雪山岽阻击战,20岁担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政委,与团长杨得志共同指挥闻名全军的“三甲掌战斗”并获得二等红星勋章;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在平型关大捷中将星闪耀;挺进冀鲁边境反日伪“蚕食”,以“翻边战术”拓展鲁苏抗日根据地,亲自指挥赣榆战役,并以抗战必胜的信念主持修建了抗日山烈士陵园。将军曾说:“假如有一天我牺牲了,请同志们记住,也要将我安葬在这里!对于符竹庭将军来说,不在于他怎样死去,而在于他怎样活过。
山之魂魄——抗日英雄谱
塔碑后镌刻着3576位烈士的名字,其中有一支18人组成的特殊部队值得历史铭记。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这座抗日山烈士陵园。1941年3月,在青口战役中,八路军115师攻克海头、兴庄等近10个敌军据点,毙敌、俘虏伪军1000多人,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鼓舞了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心。此次战役中,115师某部18名战士为掩护大部队撤离,被几百个鬼子和伪军包围在炮楼里,他们与敌人恶战一夜,毙敌五十余人。但岂料日军运用手榴弹直接击中炮楼,夺走了十名勇士的生命。剩下的八名战士趁着夜色,藏到了当地百姓家中,却不幸被敌军抓捕,他们被酷刑折磨了六天六夜,最终只有一名战士逃出虎口。这名战士叫孟兆阁,他身负重伤与大部队取得联系,被首长表彰为“真勇士也!”但令人惋惜的是,3年后孟兆阁在石沟崖战役中英勇牺牲。1941年3月,青口战役胜利后,滨海军民为缅怀牺牲同志,特别是青口战役十八勇士,提出建立抗日烈士纪念塔的建议。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政委符竹庭亲自选址,跑遍赣榆、莒南、临沭3县边界山区,最后选中了赣榆区马鞍山,马鞍山后被改名为抗日山。
“抗日烈士纪念塔”这几个铁骨铮铮的大字,书写着中国人民气节的厚重。塔顶那位一手擎猎猎红旗、一手持枪的八路军战士,以守卫的姿态,面朝大海的方向,伫立了81年。象征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强、光复河山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
活下去,并且记得
根据抗日山景区工作人员的介绍,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赣榆区近几年逐步开发出了“一山一岛一馆一村”的红色研学路线, 打破“零散乱”格局,形成合力统筹推进。注重挖掘史实资料,联合党校、史志办,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历史上的初心”系列研讨会,深挖赣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史料,向曾经在赣榆工作过的老革命及其亲属、老领导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有关文史资料,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相,用鲜活生动的革命人物事迹、高度凝练的革命文化精髓,呈现多姿多彩的革命历史文化、感人至深的革命战斗豪情和催人泪下的革命爱国情怀。
据悉,每年约有70万名干部群众来陵园接受革命传统主义教育。每逢清明,苏北、鲁南等地数十万群众前来陵园,瞻仰先烈,凭吊忠魂。
在这片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的热土上,每一段峥嵘的革命历史,每一件滚烫的革命文物,每一处血染的红色足迹,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此次社会实践激励着成员们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承伟大建党精神,奋进新的历史征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20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