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8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赴阜阳“聚焦优秀校友,助力师大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走进这千里淮河“第一闸”,去倾听纪念馆里的历史“记忆”娓娓道来的历史之声,希望能将王家坝“舍小我,为大我”的大局精神薪火相传。
2022年7月8日上午9点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赴阜阳“聚焦优秀校友,助力师大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王家坝社区首先开展了抗洪历史宣讲,队长李政主要从王家坝的地理位置、历史演变、抢险救灾这三个方面讲述蒙洼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抗洪的历史故事,深刻体现了党民一心以及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领导力和号召力。
在实践队员宣讲结束后,实践团队成员们受冯书记的邀请参观了王家坝纪念馆。抵达目的地后,王家坝闸战士般的笔直地矗立在那里,守卫着纪念馆,也守卫着那一方方淮河沃土和老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日常生活。进入纪念馆,历史和现实的味道交错扑面而来。一间间展馆里面,现代化的技术为历史服务着,诉说着那张报纸、那枚勋章、那本笔记里埋藏着的故事。
因为汛情,王家坝屡屡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王家坝精神究竟是什么呢?可以这样说,王家坝精神来源于水,这里的百姓对于水有着别样的情怀:一方面,“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滋养着流域上下,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淮河儿女;另一方面,每当暴雨来袭、洪水过境,淮河两岸一片汪洋,滚滚洪水淹没了庄稼,绿油油的家园顿成一片泽国。而作为淮河入皖的第一站,王家坝闸承载着重任。站在王家坝闸前,一条主坝飞跨淮河两岸,13个闸口依次延伸的场面蔚为壮观。每当这些闸口开启,滚滚而来的洪水泄于濛洼蓄洪区内,大大减轻淮河中下游的防洪压力。
2010年,第五次来到王家坝检查指导防汛抗洪工作的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汇报会上再一次提到了王家坝精神。他说,“王家坝精神就是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控的科学治水精神。”而在2020年7月份,接到上级命令,王家坝闸又一次承担起了泄洪的重任。这一次仅仅是13个洪水年份里,王家坝先后16次开闸的一次。这是纪念馆中墙壁上的一组数据,不同的年份但是承担起同样的使命。
队员们跟随着解说员,积极地了解着王家坝的历史。漫步在纪念馆中,那一座座逼真的立体塑像,大浪下积极抗洪救灾的军民,草房下疲惫的倚靠在一起的士兵,站在麻袋上填补缺口堵住洪水的士兵……那些人物塑像上生动形象的表情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未来抗洪救灾大家团结一致所作出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令下,在党的领导下,淮河两岸人民开始了治淮的伟大工程。为了修建蓄洪区,濛洼人民舍小我,选择了无条件服从命令,赶着鸡鸭牛羊离开了自己的家。这是濛洼人民的选择,也代表着中华儿女的选择。一代一代的濛洼人,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在祖国面临困境时,都会为祖国大我选择牺牲和奉献。
而时间并非停滞不前。历史的呢喃低语告诉我们以往的艰难,也告诉了我们当时的苦结出了如今幸福的果。小分队在纪念馆里,不仅看到了抗洪的不易,更看到了这份不易换来的幸福的生活。如今阜南县以党中央的关怀为动力,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发展柳编、修建新校址、打造省级文明县城……这里的人民继承了先辈的团结一致、奋斗不止的精神,让他们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开出了鲜艳的花。
出了纪念馆,队内的每一位成员都不约而同地看向了矗立在那里的王家坝闸。站在纪念馆中与历史古物对话,立在坝头看河流川流不息,倾听每一处的历史之声,观赏每一方的繁盛之景,方知先辈不易,也得知那些精神血脉并没有被遗弃,而是深深地融入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体内,不断激励着他们为生活而前进、奋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21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