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精神扶贫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当中重要作用的发挥,多次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重要发展理念。从某种程度来说,农民文化素质、技术能力、思想水平,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所以,必须对农民进行精神扶贫,使农民树立自立自强精神,充分发挥自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力,这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为了分析贫困农民在扶贫建设中表现出的主体性缺陷,以及精神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情系三农调研队针对农民精神贫困的问题,于2022年7月1日对日照市东港区张家台村进行走访调研。
实践队员对当地渔民进行专访,队员们了解到大部分渔民比较了解国家渔业补贴政策,能够顺应国家政策获取更多红利,但仍有部分渔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导致其不能很好地顺应国家发展潮流。同时村内农家乐、民宿等数量在逐渐增多,但大部分村民并未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致使其环境卫生及服务水平较低,加之受疫情影响,当地村民仅依靠经营农家乐及民俗所获得的收入并不能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在采访过后,实践队员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认识到导致农民精神贫困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是传统文化的糟粕遗留。贫困地区传统思想观念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脱贫致富后精神追求的缺乏和精神生活的空虚,使得农村的精神越发贫瘠,以往的文化传统未随着物质富裕一同迭代更新,农村的思想进一步被固化。二是教育的缺失和文化知识的匮乏。贫困地区教育相对落后,致使农民受教育程度不足,文化水平较低,脱贫致富后,在乡村可供选择的文化娱乐节目却过于单一。四是旧的扶贫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精神贫困。贫困地区多采用物质和经济层面的外在扶助,在精神扶贫层面的工作经验过少,最终导致农村贫困群体只是实现了物质脱贫,实质上精神仍旧“贫困”。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相关部门必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乡风文明提升行动为载体,通过政策宣传、典型宣传、文明创建、文化惠民、民风建设等方式,引导农民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脱贫光荣的理念,实现了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美好愿景,精准发力定向“把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发挥农民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性作用。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27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