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千户苗寨旅游业发展迅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效。千户苗寨所开创的独具特色的“西江模式”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经济价值,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考虑到当前的疫情形势,实践团队成员在充分了解疫情情况及相关防控政策后,立即召开协商会议,启动前期预设的紧急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实践团成员分为线上调研与线下实践两部分. 一方面,为深入了解“西江模式”,探索“旅游扶贫”创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兰州大学赴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千户苗寨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部分成员于7月12日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千户苗寨进行参观、走访。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是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也是世界第一大苗寨。寨内分为平寨、乌嘎、干羊、东引、也通、羊排、也东、水寨、也薅等8个自然寨,寨寨相连、户户紧靠而成。各自然寨住户相连,木质吊脚楼群依山而建,层层相叠、鳞次栉比,气势恢宏,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浓郁,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经过2000余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全国最大的苗族古寨。西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苗族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其民族文化积淀厚重,古朴浓郁,保存着原始的农耕文化,是雷公山地区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故民族学者认为“看西江知天下苗寨”,西江正日益成为贵州省黔东南州最大的原生态民族风情旅游中心。 7月13日上午,团队成员参观西江千户苗寨博物馆,该博物馆由六栋单体上下两层混泥土和吊脚木楼用美人靠休闲长廊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盖小青瓦建筑,与西江的建筑群协调一致。共分为前厅、历史厅、生产厅、生活厅、节日厅、歌舞艺术厅、多功能媒体厅、服饰银饰厅、建筑厅、苗医与体育厅、宗教信仰厅等11个厅。团队成员通过参观深入了解了苗族民俗文化及其历史演变历程,亲身体会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另一方面,为保证在安全情况下有序开展线上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对线上调研成员的职能进行细化,将线上调研部分进一步分为两个小组:王思嘉、张沁馨同学主要负责对“西江模式”的纵深研究,从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开发发展导向着眼,分析总结西江千户苗寨在经济、文化、社会、经营、脱贫等方面产生规模化“红利”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和可操作的运行体系;唐玉馨、陈蕴欣同学则负责西江苗寨本土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成功经验的横向资料汇总,例如西江苗族博物馆和20多户家庭博物馆的成立历史沿革以及西江苗寨“银饰坊”、“刺绣坊”、“蜡染坊”、“古歌堂”、“鼓藏堂”等一系列民族文化展示点的推出及发展等等。 7月26日,实践团队成员召开线上分享交流会,在云端通过“PPT展示+讲解说明”的方式整合线上调研成果及线下实践收获。 在此次分享会上,严梓嫣同学分享了在西江千户苗寨实地考察的体会和感悟。西江是一个民族陈酿千年的圣地。它不仅仅是一部记录民族的史书,更是一块研究民族的活化石。“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层层叠叠,白水河如玉带缠腰连接两岸,星星点点的灯火让人心安,少数民族文化浓郁质朴,苗家阿妹热情好客……”这是西江千户苗寨带给游客的第一印象。线上调研小组成员王思嘉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前期调研成果,向团队成员介绍了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简要情况和历史沿革历程,并分享了自己在查找资料过程中所得出的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的相关值得其他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注意和借鉴的杰出经验。 通过对实践地的实地走访以及开展全员参与的线上分享会,团队成员们了解到曾经深居大山的民族村落如何利用“旅游+扶贫”的创新模式从贫瘠与隔绝走向漫山灯火、游人如织。随着对千户苗寨脱贫历程的不断挖掘与探索,团队成员深感能够造福万千百姓,助力乡村振兴的“西江模式”堪称新时代真正的“宝藏”。成员们还纷纷表示,希望通过向内探索“西江模式”与尝试向外推广“西江模式”,让“宝藏”绽放更璀璨的光辉,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11 线上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29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