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高考复读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 关系研究

来源: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张芮千

摘要:为了探究高考复读生的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本人在查阅文献资料基础上,采用学习倦怠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调查了湖北省荆州市2所中学,共发放问卷215份,回收调查问卷199份。本报告包括研究背景、文献综述、问题提出、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与建议七个部分。研究结果发现:(1)高考复读生和高三应届生在学习倦怠、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部分维度存在显著差异。(2)高考复读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部分维度在性别、文科分科和就读学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高考复读生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显著负相关,其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显著正相关。(4)积极应对在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家庭、学校和考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学习倦怠;高考复读生

1、研究背景

作为中国高校选拔新生的考试制度,高考制度极具中国特色。中国每年的高考都会牵动万千家庭的心,对于大多数高考生而言,“一考定终生”的高考不仅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唯一出路,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命运。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高考生在高考后没有就读大学或参加工作,而选择复读参加来年高考,这部分学生被称为高考复读生或高四学生。刘立国(2011)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高考复读生的规模日益庞大,其数量持续快速增加,而受名校效应等影响,高考复读生的构成也越发多元化。实际上,由于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普遍扩招和民办院校的迅速发展,我国每年真正的高考落榜生人数并不多,而选择复读的高考生人数却远高于高考落榜人数。其原因是选择复读的高考生中相当一部分是高分复读的,他们当中有些是高考志愿填报不当,有些是非名校不读的,甚至也有些是大学中途辍学再度参加高考的。这些高考复读生中,有些在专门的复读生教育机构复读,也有些在普通高中与应届生一起学习。但无论高考复读生复读的动机和环境如何,其都将同样地再次面临高考。

与国外的教育体制不同,中国的教育体制中高等院校的“严进宽出”使得中国学生高中阶段学业压力较其他阶段更大,而高考学子更是需要直接面对升学的压力与繁重学习任务的挑战。但较之高考学生,由于经历过一次高考拼搏,高考复读生的心理状态与普通高中生有所不同。高考复读生也面临更大压力,这份压力不仅来源于父母或学校的期望,更多来自复读生的自我施压。落榜生既要直面上一年高考失利的打击,摆脱失败的阴影,还要重拾信心开始新一轮高考复习,并且面临复读成绩不如上一年的风险。在巨大的压力面前,高考复读生往往选择日以继夜地拼命学习,使得自己身心疲惫。所以,学校和家庭应当对高考复读生给与适当的关注,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之顺利渡过复读时光。

巨大的学习压力容易使得高考复读生产生学习倦怠,影响其身心健康,而社会支持系统能有效地缓解高考复读生的压力问题,积极的压力应对能有缓解学习倦怠。尽管对中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已做了较多研究,但对于以高考复读生为对象的研究缺很少。鉴于高考复读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本文将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思路,通过将高中复读生和高三应届生的学习倦怠作比较分析来挖掘高考复读生的学习倦怠特点,然后分析不同因素在高考复读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以及学习倦怠方面的差异。最后探究高考复读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以及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了解高考复读生的学业情况和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

2、文献综述

(一)高考复读生的相关研究

高考复读现象在我国并不罕见,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考复读便如影随形。

本文对“高考复读生”的定义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参加高考后没有就读大学或参加工作,而选择回到高中继续复习参加来年高考的往届高考学生。

根据赵勇(2012)对国内复读生的研究,高考复读生群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按其复读动机分类,可分为工具性复读生(经过理性思考,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随波逐流复读生(受同龄人复读行为影响而选择复读)、符号性复读生(为考取名牌大学而选择复读)和惯习性复读生(因家庭期盼等原因选择复读)。

高考复读生作为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高考复读生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做了较多的研究。罗润生等(2006)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面对挫折或困难时,高考复读生更少地选择采取的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去解决。而且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受其自我效能感和其所选择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显著影响。吴颢等(2010)在研究该群体的生存质量时发现,该群体的生存质量相对较好,性别、父母受教育水平等因素会影响其生存质量水平。童心(2011)对该群体中的理科生的研究中发现,面对问题和困难时,理科高考复读生采取应对方式更为消极,并且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高考学生相比较相对较差。伏干(2013)对该特殊群体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表明,复读生的一般效能感相较于应届生更高,同时该群体中男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较于女学生要明显低。李婉莹等(2013)在对以往国内有关该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情况的研究总结中表明:学习压力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为明显,而复读生的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也同样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从以往国内学者对高考复读生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其相应的影响因素是学者研究重点关注的方向。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也反映了高考复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现状,因而关注重视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其及时缓解心理压力,促使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学习倦怠与高考复读生的学习密切相关,对该群体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发展等影响极为显著。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复读生群体的整体学习倦怠水平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该群体学习倦怠的影响路径。

(二)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1.学习倦怠的界定

“倦怠”一词最早来源于“职业倦怠”。随后,有关倦怠的研究从工作领域拓展延伸到了学习领域。但是关于学习倦怠的界定,至今学者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国外学者对学习倦怠的解释大多借鉴参考有关职业倦怠的定义,将其解释为:学生的学习压力超过了其力能解决的范围,从而出现情绪低落、疏离学业和低成就感等情绪和行为。而国内学者对学习倦怠的界定,也大多参考了国外学者对职业倦怠的定义,并且结合我国文化特点和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认为过大的学习的压力、父母期盼和社会风气等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如连榕(2007)认为:学习倦怠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和学习兴趣的缺乏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2.社会支持的界定

学者对于社会支持的界定是多角度多领域的。社会支持的分类,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个体自身感觉到的来自外界支持、个体实际拥有或得到的外界支持和个体实际对外界支持的利用程度三个方面;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信息、工具和情感支持三个维度。

3.应对方式的界定

学者对应对方式的界定为:个体为顺利解决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内外部需求而采取的应对方法和策略。具体分为问题取向和情绪取向应对维度,也就是积极和消极应对。

4.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相关研究发现较多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缓解学习倦怠。黎亚军(2013)在对中学生学习倦怠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对学生学习倦怠有着显著的预测功能。同样的有关调查表明在压力氛围中,个体应对方式的选择会影响到其学习倦怠的水平。如徐明津(2015)研究发现,在学习压力面前,越喜欢选择退缩消极应对的学生其学习倦怠水平越高。

5.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两两之间的相关关系已做了不少研究,并且也有学者就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但在上述的研究中,学者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多为大学生或中学生,缺乏以高考复读生作为对象的研究。

3、问题提出

由以上研究综述可知,复读生这个特殊群体日益庞大,如何引导其心理健康发展等问题引发了众多学者的思考。高考复读生所承受的巨大学习压力容易使得其产生学习倦怠,影响其身心健康。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能有助于缓解压力问题,积极的压力应对也能有有效缓解学习倦怠。但上述对学习倦怠等的调查研究其样本被试绝大部分集中在大学生或中学生,而涉及到高考复读生学习倦怠的研究极少。鉴于高考复读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高考复读生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作用于学习倦怠的路径是否与其他学生一致呢,其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等方面有何特点?这些都是本文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

本文主要探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高考复读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提出以下四个假设:

假设1:高三应届生和复读生在学习倦怠、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各个维度的表现存在差异。

假设2:高考复读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在性别、文科分科和就读学校等方面存在差异。

假设3:高考复读生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两两之间显著相关。

4、研究方法

(1)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北省荆州市两所中学高三应届生和复读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共215份,收回有效问卷共19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56%。被试中高考复读生人96人,高三应届生103人。样本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表 1 样本分布表

项目

人数

占比

性别

男生

93

46.73%

女生

106

53.27%

文理科

理科生

117

58.79%

文科生

82

41.21%

(2)研究工具

1.自编调查项目表

本研究自编调查项目主要是为了了解被试的个人基本信息,具体内容包括被试的性别、年级(应届生或往届生)、文理分科情况等几个方面。

2.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

评估高考复读生学习倦怠情况选用吴艳等(2010)编制的学习倦怠量表,适用对象范围为小学阶段到高中阶段的全体学生。其学习倦怠表现形式可分为以下三个维度:身心耗竭(学生精力耗损、身心疲惫)、学业疏离(学生对有关学习的活动表现得不热情,消极应对学业)、低成就感(学业上难以获取成就感)。

该量表三个维度由16个项目组成,采取五点计分法(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该表整体得分与学生学习倦怠程度关系为正相关。该量表信效度较好,可用于测量评估高考学生和复读生学习倦怠程度。

3.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

选用叶悦妹等(2008)编制的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主要是评估被试所得到的社会支持资源和其对已有资源的利用情况,而被试自身获取的社会支持资源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被试主观感觉到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源,二是被试客观实际得到的帮助。

该量表三个维度共由17个项目组成,采取五点计分法(从“符合”到“不符合”)。该表各个维度得分和总得分越高,表明青少年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越高。该量表信效度较好,可用于测量评估高三应届生和复读生的社会支持资源情况。

4.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本研究评估被试面对挫折或打击时的所倾向选择的应对方式量表选用的是:解亚宁(1998)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其编制基础为国外的应对方式量表,并结合了我国的人群文化背景和实际的应用需要。该量表可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积极应对倾向,另一个是消极应对倾向。

该量表两个维度共有20个项目组成,采用四级评分法(从“不采用”计0分到“经常采用”计3分)。该表各个维度的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越倾向于选择该维度的应对方式。该量表信效度较好,可用于测量评估高三应届生和复读生面对挫折或打击时所倾向采用的应对方式。

(3)研究程序

本研究主要是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高三应届生和复读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等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所选用的三份心理量表均为专家学者等编制的,已通过信效度测试的现成量表。本研究问卷调查地点为被试学校教学楼,采取不记名的方式随机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问卷。

(4)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选用Excel2017对回收的问卷信息进行录入,然后使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5、研究结果

(一)复读生与应届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

1.复读生与应届生的学习倦怠

对研究中高考复读生和高三应届生的学习倦怠及其三个维度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高考复读生和高三应届生在学习倦怠总分和学业疏离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高考复读生的学习倦怠和学业疏离得分均低于高三应届生。这表明了高考复读生整体的学习倦怠水平低于高三应届生。在身心耗竭和低成就感维度,高考复读生的得分也同样低于高三应届生,但二者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表 2 复读生与应届生在学习倦怠方面的差异

项目

应届生(n=103)

复读生(n=96)

t

M

SD

M

SD

身心耗竭

3.08

0.89

2.84

0.78

2.031*

学业疏离

1.93

0.75

1.77

0.62

1.642

低成就感

3.07

0.52

2.95

0.59

1.541

学习倦怠

2.72

0.45

2.56

0.43

2.606*

注:***p<0.001,**p<0.01,*p<0.05

2.复读生与应届生的社会支持

对研究中高考复读生和应届生的社会支持及其三个维度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除了支持利用这个维度外,高考复读生和高三应届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他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并且高考复读生得分均高于高三应届生,这表明了高考复读生主观和客观获得的社会支持都比高三应届生多。

表 3 复读生与应届生在社会支持方面的差异

项目

应届生(n=103)

复读生(n=96)

t

M

SD

M

SD

主观支持

3.48

0.94

3.78

0.92

-2.25*

客观支持

3.70

0.92

4.00

0.75

-2.514*

支持利用

3.07

0.95

3.33

1.06

-1.884

社会支持

3.41

0.81

3.70

0.78

-2.56*

注:***p<0.001,**p<0.01,*p<0.05

3.复读生与应届生的应对方式

对研究中高考复读生和高三应届生应对方式的两个维度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 4 复读生与应届生在应对方式方面的差异

项目

应届生(n=103)

复读生(n=96)

t

M

SD

M

SD

积极应对

1.79

0.44

1.77

0.45

0.317

消极应对

1.10

0.47

0.93

0.48

2.5031*

注:***p<0.001,**p<0.01,*p<0.05

从表4可知,高考复读生在消极应对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高三应届生。在积极应对这个维度,高考复读生的得分也同样较低,但二者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表明了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相较于高考复读生,高三应届生会更多地选择消极应对。

(2)高考复读生的学习倦怠

1.高考复读生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

对研究中不同性别的高考复读生的学习倦怠及其三个维度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可知不同性别的高考复读生仅在学业疏离这个维度上差别明显,并且高考复读生中男生的学业疏离感更高,但在学习倦怠及其他两个维度上差别并不明显。

表 5 高考复读生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

项目

男生(n=40)

女生(n=56)

t

M

SD

M

SD

身心耗竭

2.86

0.84

2.82

0.74

0.215

学业疏离

1.94

0.77

1.65

0.46

2.28*

低成就感

2.91

0.65

2.98

0.55

-0.543

学习倦怠

2.60

0.55

2.52

0.32

0.777

注:***p<0.001,**p<0.01,*p<0.05

2.高考复读生学习倦怠的文理科差异

对研究中理科和文科高考复读生的学习倦怠及其三个维度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由表可知文科复读生在学习倦怠与学业疏离的得分显著低于理科复读生。在身心耗竭和低成就感这两个维度,文科复读生的得分也同样低于理科复读生,但二者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理科高考复读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更高。

表 6 高考复读生学习倦怠的文理科差异

项目

理科生(n=62)

文科生(n=34)

t

M

SD

M

SD

身心耗竭

2.89

0.80

2.74

0.74

0.87

学业疏离

1.87

0.67

1.59

0.48

2.131*

低成就感

3.00

0.60

2.85

0.55

1.19

学习倦怠

2.64

0.44

2.43

0.38

2.09*

注:***p<0.001,**p<0.01,*p<0.05

(3)高考复读生的社会支持

1.高考复读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

对研究中不同性别高考复读生的社会支持及其三个维度进行t检验。结果如下表7所示。由表可知除了客观支持外,不同性别的高考复读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他两个维度上差别较为明显,并且女生的平均得分高于男生。这表明高考复读生中女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比男生多,女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也比男生高。

表7高考复读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

项目

男生(n=40)

女生(n=56)

t

M

SD

M

SD

主观支持

3.48

1.01

3.98

0.78

-2.804**

客观支持

3.83

0.71

4.11

0.76

-1.844

支持利用

2.80

1.08

3.70

0.88

-4.479***

社会支持

3.37

0.75

3.93

0.70

-3.741***

注:***p<0.001,**p<0.01,*p<0.05

2.高考复读生社会支持的文理科差异

对研究中文科和理科高考复读生的社会支持及其三个维度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由表可知文科高考复读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和支持利用维度上得分均高于理科生。这表明高考复读生中文科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比理科生多,文科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也比理科生高。

表8高考复读生社会支持的文理科差异

项目

理科生(n=62)

文科生(n=34)

t

M

SD

M

SD

主观支持

3.66

0.92

3.98

0.89

-1.607

客观支持

3.95

0.75

4.09

0.76

-0.878

支持利用

3.15

1.02

3.68

1.06

-2.386*

社会支持

3.58

0.74

3.91

0.80

-2.016*

注:***p<0.001,**p<0.01,*p<0.05

(4)高考复读生的应对方式

1.高考复读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对研究中不同性别的高考复读生的应对方式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9所示。由表可知高考复读生中女生相较于男生在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选择消极应对方式。

表9高考复读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项目

男生(n=40)

女生(n=56)

t

M

SD

M

SD

积极应对

1.67

0.43

1.83

0.45

-1.783

消极应对

0.80

0.42

1.02

0.51

-2.159*

注:***p<0.001,**p<0.01,*p<0.05

2.高考复读生应对方式的文理科差异

对研究中文科和理科高考复读生在应对方式两个维度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10所示。由表可知文科高考复读生在积极应对方式上的选择较理科生明显要高。

表 10高考复读生应对方式的文理科差异

项目

理科生(n=62)

文科生(n=34)

t

M

SD

M

SD

积极应对

1.69

0.41

1.90

0.48

-2.237*

消极应对

0.94

0.48

0.90

0.50

0.442

注:***p<0.001,**p<0.01,*p<0.05

(5)复读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之间的相关关系

对样本中高考复读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皮尔森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

表 11 相关性检验

变量

身心耗竭

学业疏离

低成就感

学习倦怠

主观支持

客观支持

支持利用

社会支持

积极应对

身心耗竭

1

学业疏离

0.307**

1

低成就感

-0.018

0.225*

1

学习倦怠

0.579**

0.725**

0.690**

1

主观支持

-0.117

-0.223*

-0.203*

-0.276**

1

客观支持

-0.195

-0.289**

-0.097

-0.276**

0.583**

1

支持利用

-0.178

-0.188

-0.143

-0.250*

0.597**

0.561**

1

社会支持

-0.194

-0.268**

-0.174

-0.312**

0.838**

0.817**

0.884**

1

积极应对

-0.163

-0.335**

-0.340**

-0.428**

0.432**

0.380**

0.446**

0.497**

1

消极应对

0.143

0.05

0.112

0.155

0.086

0.062

0.111

0.106

-0.07

注:***p<0.001,**p<0.01,*p<0.05

由表可知,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显著负相关,其中学业疏离与社会支持、主观和客观支持显著负相关,低成就感与主观支持显著负相关。学习倦怠与积极应对显著负相关,其中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维度与积极应对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与社会支持及其三个维度均显著正相关,而消极应对与学习倦怠和社会支持各个维度均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

6、分析与讨论

(1)高考复读生与高三应届生的差异

研究表明,高考复读生的学习倦怠和学业疏离感显著低于高三应届生。在身心耗竭和低成就感两个维度,尽管结果并不显著,但高考复读生的得分也同样低于高三应届生。其原因可能是:尽管复读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大于高三应届生,但现实中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复读生群体的组成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往以落榜生为主发展到当今以高分复读生为主。而高分复读生中很大一部分是主动选择回去复读的,因为是主动选择,所以高考复读生更敢于直面压力和挑战,也更愿意更有动力去主动学习。再者有了上一年高考复习的经验,高考复读生在面对压力和萌发厌学念头时,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及时排解自己的厌学情绪,让自己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

与高三应届生相比,高考复读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两个维度上得分较高。因为高考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希望,而作为高分复读生,其更受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其从学校和家庭方面得到的会更多社会支持。此外,高考复读生的大部分同届同学朋友都已进入大学,这部分同学朋友能给予高考复读生更多的社会支持。

面对问题与困难时,高考复读生在消极应对上得分显著低于高三应届生,在积极应对上,高考复读生的得分也同样低于高三应届生。这与罗润生的研究一致,说明了在面对问题时,高考复读生比高三应届生更少采取消极或积极应对方式。可能原因是:高考这一年对于应届生来说是完全陌生而又极具挑战的,在这一年,应届生可能会遇到很多与以往不一样的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由于缺乏经验,应届生会更多地选择向他人求助或其他积极的应对方式,而当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或超出了他们能力范围时,应届生也更容易自曝自弃,以逃避等消极的方式应对。而高考复读生中,无论是高分复读生还是落榜复读生,再次备考高考这一年对他们而言尽管也有挑战但却不再陌生,备战高考的流程他们已经熟悉,成绩的高低起伏他们也已习惯。因而在遇到问题时,高考复读生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合理地解决问题而不像应届生一样一味地向他人求助。此外,高考复读生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没有退路的处境也使得他们不能自曝自弃、轻言放弃,因而在面对问题时,高考复读生更少地选用消极应对方式。

(2)不同性别高考复读生的差异

研究发现高考复读生学习倦怠的学业疏离维度、社会支持和消极应对的选择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学业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社会支持和消极应对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这结果与以往学者的研究一致,其造成的原因是男女之间的心理特点大不相同。

尽管复读生中大多为同龄人,但女生的心智一般比男生成熟,再者男生更多地承载着这个家族的希望,更有可能因家人的坚持被动选择复读,而其自身对复读的动力不高,因而也导致了男生的学业疏离感高于女生。在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选择方面,鉴于中国社会文化对于男女生的角色定位——男刚女柔和女性与生具有细腻敏感,女生会更倾向于向他人寻求帮助,也更容易感受到来自他人鼓励帮助,同时也会更多地得到外界的支持;但在面对问题时,女生也更倾向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在困难面前退缩。

(3)文科与理科高考复读生的差异

研究发现文科生学习倦怠和学业疏离显著低于理科生,其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和积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

在文理分科的选择上,男生多倾向于选择理科,女生多倾向于选择文科。同时在思维方式上,理科生偏理性思考,文科生偏感性思考。因而结合高考复读生性别差异的分析,可以知道:理科生的学习倦怠更高;在遇到问题时文科生更愿意主动向外界求助,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

(4)高考复读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研究发现,高考复读生获得社会支持较高,但其在面对问题时采取的积极应对方式却较少,因而可以通过鼓励高考复读生多采用积极应对的方式来降低高考复读生的学习倦怠。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更多地积极应对问题会导致更少的学习倦怠,而降低学习倦怠水平有助于改善高考复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高考复读生的健康成长犹为重要。

7、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高三应届生和复读生在学习倦怠量、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上存在差异。

高考复读生学习倦怠与学习疏离感明显低于高三应届生,其社会支持及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明显高于应届生,对于消极应对的选择,高考复读生的得分也明显低于高三应届生。

2.高考复读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在性别、文科分科和就读学校等方面存在差异。

高考复读生学业疏离维度、社会支持和消极应对的选择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学业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社会支持和消极应对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文科生学习倦怠和学业疏离显著低于理科生,其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和积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重点中学的高考复读生学业疏离感显著低于普通中学,其社会支持和消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普通中学。

3.高考复读生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两两之间显著相关;

高考复读生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显著负相关,其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显著正相关。

(2)建议

1.对学校来说

学校应该重视高考复读生面临的学业压力,提供必要的支持。学校应该意识到学生的成绩不只与他们学习的能力、努力程度有关,与心理健康的程度也是关系颇深的。所以,应该面向高考复读生及其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必要时要对学业压力大的高考复读生及其家长提供心理辅导。

2.对家长来说

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许多家长由于复读生第一次没有好的成绩而灰心失望,或者急于使复读生取得更好的成绩,而过多的改变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对复读生造成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尽量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给复读生营造轻松的复习氛围。

3.对考试来说

高考复读生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努力,可以降低复读生的学业压力,减少学习倦怠。但是,更重要的是复读生自己要调整好心态。在面临学业压力时,要学会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问题,主动寻求学校和家长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立国. 基于复读生的现状调查及理论分析[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5):121-122.

[2]赵勇,陈卫. 基于人口学视角的国内高考复读现象研究之审视[J]. 南京社会科学,2012,(02):84-91.

[3]童心,符明弘,李阳,李燕. 理科高考复读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研究[J]. 教育教学研究,2011,(06):219-220

[4]伏干. 高三应届生与复读生自我效能感的比较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05):39-43+17.

[5]吴颢,肖蓉. 高考复读生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0):1211-1213.

[6]李婉荧,王权红. 高中复读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01):87-89.

[7]罗润生,李长庚,王孟成,蒙希. 高复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03):115-117.

[8]连榕,杨丽娴,吴兰花. 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 心理科学,2006,(01):47-51.

[9]贾宁,王美璇,代景华. 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内部影响因素[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1):137-140.

[10]高丙成.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类型及其对学习的影响[J]. 中国特殊教育,2013,(12):84-89.

[11]顾倩,程乐森,张婧雅,王娜. 高中生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01):92-96.

[12]武晓会. 研究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特点调查[J]. 社会心理科学,2012,(06):100-102+123.

[13]冯娟,屈妍.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家庭功能及自我效能感[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2):253-255.

[14]黎亚军,高燕. 初中生学习倦怠特点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3):407-409.

[15]李西营,宋娴娴,郭春涛. 大学生社会支持、控制点及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03):287-289.

[16]徐明津,杨新国,吴柑澜,黄雪雯. 大学生应对方式、学习倦怠与学业拖延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02):243-245.

[17]庞智辉,游志麒,周宗奎,范翠英,李晓军.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5):654-656+663.

[18]陈红香,吴建红,晏赛君. 高中生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24-128.

[19]刘淑晓,刘经兰. 五年制高职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12):1856-1860.

[20]吴艳,戴晓阳,温忠麟,崔汉卿. 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的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2):152-154.

[21]叶悦妹,戴晓阳. 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05):456-458.

[22]解亚宁.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02):53-54.

[23]温忠麟,叶宝娟.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14,(05):731-745.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30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

一、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自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有正确的方法与技巧。培根在《习惯论》中写到: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对于刘鑫宇来…… 赵嘉欣 湖南农业大学水土学院查看全文 >>

共话百年奋斗,争做时代新人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一脉相承。回望百年,处处皆是奋斗身影,立足当下,争做时代新人。一阵下课铃声响起,我抬起头朝着教学楼走去,“这里就是张桂梅校长创办的华坪女高了”…… 赵嘉欣 湖南农业大学水土学院查看全文 >>

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凝聚青年奋进力量

为让湘农学子知悉全国两会的发展历程,了解身边的优秀青年榜样,3月23日,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于第十教学楼举行第二期青年政治学习理论课。本次会议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凝…… 赵鑫文 赵嘉欣 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阳春三月志愿红,学习雷锋正当时

阳春三月,万象更新。为进一步美化自然环境,加强绿色生态建设,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参与了“美丽农大水土先行”与“‘河小青’植树添…… 韩延辰 赵嘉欣 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弘扬雷锋精神,践行时代责任。

为感悟、发扬雷锋精神,引领青年向雷锋学习。3月9日,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于第十教学楼举行第一期青年政治学习理论课。本次会议以“弘扬雷锋精神,践行青年责任”为主题,20…… 赵鑫文 赵嘉欣 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在“三八”趣味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在“三八”趣味运动节中取得优异成绩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宣传运营与思想调研部罗茵赵嘉欣为庆祝第113个国际妇女节,营造出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节日氛围,同时丰富全…… 罗茵 赵嘉欣 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星辰大海,筑梦未来

本网讯(纪慧宇赵嘉欣)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抢抓春季开学后促就业工作关键期,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3月11日上午,湖南农业…… 纪慧宇 赵嘉欣 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学生第一党支部开展迎接“二十大”召开活动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在第八教学楼南216室,于10月15日开展迎接“二十大”召开活动;于16日观看…… 张骞 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生物工程系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实践团赴合成生物学企业实践调研

第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贵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绘家访温暖画卷,悟青春成长担当

贵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绘家访温暖画卷,悟青春成长担当金秋九月,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安全教育,精准了解学生成长需求…

青春献礼,筑梦未来 贵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思政教育进“大”“小”课

青春献礼,筑梦未来贵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思政教育进“大”“小”课堂为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山东女子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奉献之犁,深耕青春

为积极相应“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的冲锋号角,弘扬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4年7月,山东女子学院青年志愿者协…

青春践行|青“耕”山海护守生态,青绿乡村善治“津”城——政治与行政学院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汲取追寻生态文明新篇章的不竭精神源…

最新发布

保护母亲河,海洋护卫队在行动
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保护,改善黄河流域水环境,促进沿黄城市的生态文明发展,8月20日至9月1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护卫队分别前往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白浪河湿地公园、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弥河公园、山…
追忆老兵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为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担当时代责任,8月6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追忆中国红实践队赴临沂市沂南县开展参社会实践调研。经过与沂南县义工协会对接,追忆中国红实践队在义工协会会长王永山的…
大学生从未停止努力
这个假期,为响应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我跟随我们实践队响应乡村建设、三下乡活动以及大学生走出课堂号召进行归家返乡的实践活动,将目标锁定家乡临朐县,看到了很多乡村脱贫致富的经验,走出自己的一条特色…
从未停止实践的步伐
这个假期,为响应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我跟随我们实践队响应乡村建设、三下乡活动以及大学生走出课堂号召进行归家返乡的实践活动,将目标锁定家乡临朐县,看到了很多乡村脱贫致富的经验,走出自己的一条特色…
一起回家路
开心地加入团队,兴致勃勃地讨论,发表我们对PPT的修改意见,激动地计划路线——这些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想起和大家一起迎着朝露和清晨的阳光踏上田间的小路,顶着炎炎的烈日在大棚里观察作物,伴着傍晚的…
回家的故事
开心地加入团队,兴致勃勃地讨论,发表我们对PPT的修改意见,激动地计划路线——这些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想起和大家一起迎着朝露和清晨的阳光踏上田间的小路,顶着炎炎的烈日在大棚里观察作物,伴着傍晚的…
返乡寻味自然气息,收集区域动植物资源
山威返乡生物资源调研队旨在将大学专业知识与现实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通过收集家乡生物资源,可以锻炼队员的野外生物调研能力,同时可以制作动植物标本,回赠家人或高中母校。本小队成员共六人,截止2022年9月1…
归家实践感悟
经过一个暑期的社会实践,我们回归家乡总结脱贫经验,回顾脱贫成果。在党的领导下经过百年奋斗,中国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脱贫致富的方式。我们了解到要想脱贫就要发展自己的特色,在传统…
回校小分队
经过一个暑期的社会实践,我们回归家乡总结脱贫经验,回顾脱贫成果。在党的领导下经过百年奋斗,中国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脱贫致富的方式。我们了解到要想脱贫就要发展自己的特色,在传统…
归家实践日常打卡第一天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为回顾脱贫攻坚成果,总结脱贫发展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