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每一位将生命奉献与医学事业的人都会同日月山海一般屹立于世,矗立于碑前,被医学后辈所敬佩与铭记。
今年暑期,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点灯人”们开展社会实践,走进遗体(器官)捐献者亲属家中,聆听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故事,感受一位又一位捐献者背后的温情。和以往不一样的是,今年以“心心点灯——使命再出发”为主题,突出发掘遗体(器官)捐献者们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故事,弘扬遗体(器官)捐献者们独特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
行如微尘,大爱无疆
生命由一段又一段的旅程衔接而成,死亡可能是常人的终点,但对于大体老师来说,这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
遗体捐献者张华是一位工作认真负责并且十分乐于助人的人。他将工作和家事分得很清楚。面对工作,张爷爷总是以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力争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身为丈夫,张爷爷总是乐观富有主见,他从不会把工作上的烦恼与困难带到家中让蒋奶奶担心,反而总是安慰蒋奶奶面对困难时不能放弃;作为儿子,张爷爷贴心照顾自己年迈的母亲,事无巨细,换灯泡这样的琐事他都牢记在心,亲力亲为。
在与张先生的妻子蒋女士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张先生因患恶性肿瘤骨转移而去世,那次患病十分突然并且情况危急,虽进行了多种抗肿瘤治疗,仍收效甚微。
蒋女士受访时说到:“我们平时很注重养生,不抽烟,不喝酒,生活很规律,抽空还会锻炼一下,并且都是在家自己做饭的,我们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会突然得这样的病,希望你们这一辈能够替我们找到这个答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爷爷为了家人和事业操劳一生,最后在病魔的折磨下还主动要捐献遗体为医疗事业作贡献。无论是张先生的乐观,还是蒋女士的努力都是值得我们的学习的,社会历史就是由这样的人民群众创造的。
生命无尽,精神永存
遗体捐献是生命的延续,与其说是遗体捐献,不如说是将自己再一次奉献给了医学事业。
遗体捐献者齐桂芝女士曾经是一名医生,为人和蔼善良,救助过千千万万的患者。生前,她竭尽全力地投入到工作,为大家带来健康幸福的生活;走后,她仍然将自己捐献给医学事业,无怨无悔。
受访时,遗体捐献者齐桂芝女士的丈夫杨兆平先生说到:“人最后都会走,不管你怎么处置,最后这个人肯定没用了。一个人去了,还继续能为人民服务是最好的,所以我挺赞成捐献遗体的。人活着,工作做事情;人死了,也要发挥价值。作为医务人员,本职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要至公、无私,这样老百姓才会爱戴你们,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上善若水,夫唯不争”,这是杨先生对我们的教诲。作为医生,更应该要具有水的特质,往低处,往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用自身滋养万物,不争不抢,专心做事。
古道热肠,甘于奉献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为医学事业奉献,也许是对青春年华最好的告别。
遗体捐献者钱德康是一个朴实本分的青年,作为儿子,他从不给自己的父母添麻烦,工作时,他认真负责并且非常真诚善良,当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都是第一时间施以援手。脑癌的病情来得实在突然,虽辗转多地治疗,但迅速扩散的癌细胞还是夺走了这个年轻鲜活的生命。
钱德康先生的父亲钱振友先生受访时表示,他们当时偶然在医院里听到过遗体器官捐献,觉得这个是很有意义的事。他们做这件事不要求任何条件,也不求任何回报,只希望可以通过他们的奉献可以为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进步。
钱德康与钱振友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我们由衷地希望未来青年可以在众多遗体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们的无私奉献下,通过努力学习来更好地报效社会,不负社会各界的深切期盼。
“我们将永远牢记‘上善若水,夫唯不争’这句话所传授给我们的精神,不忘初心,永远带着对医学事业的满腔热忱,时刻以患者为首位,守护人民的健康。”一位“点灯人”在日志上写下了这句感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31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