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通市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和综合治理工作,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列入为民办实事和城建重点项目范围,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以此为基础,暑期社会实践专题垃圾分类宣讲实践团正式成立,9名团队成员和一位指导老师利用暑期时间对该专题进行了社会实践和考察,为之后的实践报告和结论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启程
(一)
垃圾分类“持久战”重在习惯的养成,而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是有环保意识,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以及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四分类”厢亭和垃圾桶分别表示四种颜色。蓝色桶代表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和纺织类等;绿色桶代表厨余垃圾,包括包括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过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产生约0.3吨有机肥料;红色桶代表有害垃圾,比如废灯管、废药品、废杀虫剂等,这类垃圾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灰色桶代表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航向
(二)
生活垃圾从“倡导分类”过渡到“义务分类”。既然生活垃圾分类是一种义务,那么,它对市民而言就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且带有强制性。其实,生活垃圾分类早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初就在一些城市铺开,但那时对市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以倡导为主,导致参与率较低,尚未形成主动参与的生活习惯,普遍处于“观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的阶段。一旦将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由倡导性上升为义务性,那么,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便是生活垃圾生产者应尽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实践团队本着“大力宣扬、提高意识”的目的进行知识普及与意愿调查。
目的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32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