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农业废弃物进行合理的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不仅有利于解决废弃物污染问题,还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及促进农业经济绿色转型。为充分了解乡村农林废弃物利用情况,寻找科技助农可行之路,厦门大学“秸尽所能”实践团队在2022年8月期间深入龙岩、宁德、南平、抚州四市开展调研实践,助力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
·实践求知,认识农林废弃物资源“蓝海”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农林废弃物产量达9亿吨。为调查中国农村当地具体农林废弃物产量及其结构,实践团队来到了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畲族乡,深入田间,走访当地农户与政府相关负责人。
据团队了解,庐丰畲族乡今年烟叶种植面积约12000亩,晚稻种植面积达11000多亩。根据秸秆系数推算,当地丰收后至少产生秸秆1874万斤,其中烟叶秸秆234万斤,水稻秸秆1640万斤。而其中大约有95%的秸秆都被农民还田作为肥料,仅有小部分作为饲料。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只注重农作物果实而忽视农作物的秸秆。作为典型的农业乡镇,畲族乡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农业乡镇所蕴含的“潜力”。可以预见,农林废弃物的合理利用能够成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契机。
·响应号召,了解秸秆多样化利用渠道
实践团队先后来到地处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东部的南山镇和位于福建省东部宁德市的屏南县,重点关注了当地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的处理利用情况,并宣传讨论中央一号文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等部署精神。
据了解,南山镇种植的农作物,主要以水稻、果树为主,同时也会种有部分烟草作为经济作物以保证收入。谈到农林废弃物的利用,南山镇政府农业计算部门的工作人员陈波表示,“南山镇政府大力推广秸秆禁烧,切实抓好秸秆禁烧工作。烟叶收成后,会将烟杆进行回收,进行统一的粉碎回田处理,作为下一季水稻的有机肥料。”而屏南县在保持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秸秆的回收利用。据相关工作人员称,不少村民会自发建设有机肥场,以发挥农林废弃物的价值。
然而,实践团队发现,虽然两地对于农林废弃物禁烧的宣传比较到位,且对于其的再利用也收获了一定成效,但普遍存在技术掣肘,利用成本高等问题。因此,为实现农林废弃物更加清洁高效的利用,必须为农林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注入新技术和新思想。
·青年筑梦,探索生物质制炭新模式
蓝溪镇坐落在福建龙岩市上杭县,当地烟草与水稻交替种植,农业特色鲜明。实践团队走访了多家农户、农机合作社以及乡镇政府人员,发现蓝溪镇不仅有着丰富的可挖掘农林废弃物资源,还有着较为成熟化的机械运作模式。
科技创新助力绿色农业,青春力量贡献乡村振兴。在对当地农林废弃物产量、农业作业方式充分调研了解的基础上,实践团队向当地介绍了团队依托厦门大学国家级能源材料协同中心所研发的移动式生物质制炭技术。“简单来说,我们希望能够与当地农机合作社进行合作,将各类农林废弃物集中运送到炭化点,生产为高质量生物炭,这样农林废弃物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同时秸秆、生物炭的售卖又能够带来实质性的收入。”
蓝溪镇的乡村振兴办负责人范大贤表示,“目前大量秸秆的处理遵循的还是比较传统的处理方式,如果能够高效率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确实是增加农民收益的可行之路。”同时,他也为厦大学子科研助农、心系乡村的精神感到欣慰和赞叹。
历经四市的实践调查,“秸尽所能”实践团队的调研暂告一段落。然而,对如何构建新型农林废弃物利用模式的探索并不会就此停止。这次实践,团队不仅切身了解了当地的实情,也在“途中”传递了“科技助农、绿色兴农”的理念,展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系中国乡村大地的青年情怀。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327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