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扎染技艺源远流长,经久不息。为了感受古典文化之美,探寻南通扎染技艺的前世今生,助力保护式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绘色染春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下简称“团队”)于7月1日至7月4日前往南通市海安市以及南通市崇川区围绕南通扎染技艺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实地调研活动。
初期,为了解现阶段南通扎染技艺的普及程度,团队成员们通过发放线上问卷以及线下调查等方式对群众的了解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市民对于扎染技艺的了解程度、传承的态度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三个方面,在最后的数据汇总中,团队成员一共获得了149份有效问卷,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类处理汇总,总结出针对不同群体的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后续的探访。
在南通纺织博物馆,团队成员们通过参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焦宝林的扎染作品进一步了解南通扎染技艺的前世今生。
扎染起源于我国的秦汉时期,在唐朝迎来了属于她的全盛时期,并在这个时期广泛地传播到东亚、南亚诸国。虽然后来受政府收归官用等原因影响,多数扎染作品未能在民间大规模流传,但是民间的扎染技艺并未就此失传,南通扎染也在此期间产生。在南通扎染技艺中,各种染缬技巧被灵活运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扎染工艺。在博物馆中,团队成员领略了这门古老技艺往日的荣光。
在队员们仍沉浸于古典的扎染艺术时,团队成员又来到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作为和扎染师承一脉的古典艺术,在蓝印花布博物馆中团队成员们亲眼见证了扎染的制作过程,从盖上板子刻印花纹到晒干纹理浸入染料再到成品脱出晾晒风干,每一步都井井有条有条。
接受采访的师傅告诉团队成员,扎染技艺正常来讲第一个步骤便需要3到5天乃至于一周的时间,如此才能保证做出的成品花纹条理清晰,不会出现开裂等其他有损美观的情况。其他的步骤也都需要制作者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锻炼,才能制出一件精美的扎染艺术品。这是千百年来的人们积累下的经验,也是扎染那个时代最美的烙印。
在体验过完整的制作过程后团队成员们来到了唐闸古镇,在这里,团队成员以创作者的身份亲自体验了扎染艺术品制作的全过程。
在制作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体验了来自于涂板溢出的尴尬,也体验了浸泡成品的需要的坚毅的耐心。但感受到的更多的还是对于这份艺术的崇尚和坚守这份艺术的传承者的尊敬以及扎染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店主在后续的采访之中提到,“现在的扎染相对其他的非遗产业之所以崛起的更快,其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因在于扎染这门技艺具有很强的自主创作性,就好比绘画,世界上不会有两幅一样的画作,扎染也一样,即使使用相同的方法不同的人所制作的出的制品也大相径庭,更不用说扎染本身就没有固定的创作样式,想要怎么扎,想要怎么染全凭创作者自己本身的意愿。”这种高自由度的创作模式恰恰贴合了现代年轻人对于自由的向往与热爱,可以说与当代年轻人不谋而合,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趁着这个风潮,一定要好好发展扎染技艺,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店主在采访中这样说。
在实践的最后团队成员来到了江苏华艺集团的工厂直营店,在这里团队成员采访到了直营店销售主管徐女士。
在采访中队员们着重问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关于扎染技艺的产品与现代工艺的纺织品的优势与劣势,徐女士告诉团队成员,相较于其他的产品,扎染技艺类的产品具有比较稳定的客源,与现代社会上不断更新换代的潮流不同,扎染技艺类的产品不易过时,寿命更为长久,但同时不得不加以注意的是缺乏扩展自身销售范围的方法。
当被问及哪种产品最受欢迎时,徐女士告诉团队成员其实并非衣物类的制品最能受到受众的喜欢,而是像布包一类的产品最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来消费扎染类纺织品的受众年龄普遍较高,因此对于产品的实用性更加感兴趣。
最后徐女士告诉团队成员,现代扎染技艺相较于过去的扎染技艺最大的不同在于机器的扎染更为精准快捷,可以满足当前市场上对于同一产品的大规模要求。而且不同于人工的是,机器对于时间的把握以及花纹的样式把控极为精准,在人工之中常常出现扎染的产品花纹不对其等现象,而机器制品则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些问题,极大的提高了扎染技艺的艺术性和生产效率。
总结分析团队的实践收获,南通扎染技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扎染技艺仍然有属于他的一席之地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拓展知识广度,积极走近非遗;要延续历史长度,积极宣传非遗,为南通扎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拓宽思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34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