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浩瀚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明珠,它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美好憧憬。南通扎染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拥有数千年历史,在各个时代都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为了探究南通扎染这门技艺的时代变化,助力保护式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4日南京财经大学“绘色染春秋”暑期实践小队(以下简称“小队”)前往了海安非遗工坊、华艺品牌工厂直营店、唐闸古镇扎染手工坊开展了实地调研。
为了探寻南通扎染技艺的历史,小队成员首先来到海安非遗工坊。在非遗工坊,小队成员了解到,扎染是一种加工方式,也是前处理,扎、染,后整理、洗水等的总称。作为一门传承至今的传统技艺,扎染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并在这个时期广泛地传播到东亚、南亚诸国。尽管在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大部分扎染作品未能在民间广泛流传,但这却激发了民间扎染技术的萌发与兴盛,南通扎染技艺便是其中的典型。在南通扎染技艺之中,扎绞、缝绞等各种染缬技巧被灵活运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扎染工艺。我国民间扎染采用传统工艺,呈现出极具民族风格的扎染产品。
离开海安非遗工坊,小队成员前往唐闸古镇扎染手工坊。走进这简单的蓝白世界,寻访古老的记忆传承,感受独特的非遗魅力,体验别样的淳朴与高雅
步入店铺前,作坊的古色古香给小队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真的回到了旧时的民间作坊。清雅柔和的染料气味扑面而来,令小队成员们心旷神怡。
进入店铺,各种由扎染技艺加工而制成的衣服、首饰以及日用品都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染料的深邃与神秘,店内展示的成品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初出深闺的少女的恬静与淡雅。这些扎染作品尽管大都是简单的蓝白相间,却展现出各式各样的风格,或古雅精致,或清新脱俗,或小巧玲珑,或大气端庄,美得各有千秋,小队成员不禁被这些精美的成品深深吸引。
店主热情地接待了小队成员,她告诉成员们,这些工艺品全部由自己手工制作而成,保持着和老一辈一样的做法和工艺。与当今很多采用现代化学染制的成品不同,手工所制成的扎染工艺品生产周期较长,产量受限。然而这也是手工扎染最具魅力的地方——每一件作品都是创作者智慧与心血的结晶。除此之外,她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关注穿越千年历史罅隙流传至今的南通扎染技艺,让那一份古朴人民的坚守与信念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绚烂花朵。
告别了唐闸古镇扎染手工坊,小队成员们又来到了华艺品牌工厂直营店,探寻现代的扎染技艺运用。
进店后,小队采访了直营店的销售主管徐女士。在采访中,徐女士就扎染技艺相关问题给予了小队成员们详细的介绍。她首先介绍了关于扎染技艺的产品与现代工艺的纺织品相比的优势与劣势,徐女士告诉小队成员,相较于其他的产品,扎染技艺制成的产品具有比较稳定的客源。与现代社会上不断更新换代的潮流不同,扎染技艺类的产品不易过时,寿命更为长久。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稳定的客源也从侧面反映出扎染产品的受众面较窄,亟待扩展自身销售范围与面向群体。
当被问及哪种产品最受欢迎时,徐女士告诉小队成员,最受顾客喜欢的其实并非衣物类制品,反而像布包一类的实用性产品往往更受消费者的青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扎染制品的消费者群体年龄普遍较高,对于产品的实用性更加关注。
最后,徐女士告诉小队成员,现代扎染技艺相较于过去的扎染技艺最大的不同在于机器的扎染更为精准快捷,可以满足当前市场上对于同一产品的大规模需求。此外,不同于人工制品的是,机器对于时间的把握以及花纹样式的把控极为精准,在人工加工过程中常常出现扎染的产品花纹不齐等现象,而机器制品则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极大程度上保障了扎染技艺的艺术性和生产效率。
当谈及南通扎染技艺的未来,徐女士很坚定地表示,相信随着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扎染制品的未来必然一片光明。
结合调研分析结果,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拓展知识广度,积极走进非遗;要延续历史长度,积极宣传非遗,为南通扎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拓宽思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34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