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为了解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非遗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遗梦陕甘”调研团成员吴优同学前往武山县中心广场,对于广场上丰富多彩的群众表演进行了拍摄,并在附近随机采访了几名市民。
据悉,中心广场的夜晚总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秧歌戏、二胡弹奏……种种民间表演令人眼花缭乱。群众们自发组织,唱、跳、舞,既增添了茶余饭后的生活乐趣,也成为县城一道好听好看的热闹风景线。
据采访内容,秧歌戏的音乐旋律轻松欢快,唱法俏皮幽默,声腔用本嗓,滑音、颤音运用较多,“叠句”唱法极富特色,打击乐伴奏“大锣腔”风格独树一帜,方言念白,是具有丰富人文价值、浓厚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秧歌戏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山东等地,是北方民间小戏的主要形式之一。张紫晨在《中国民间小戏》一书中将中国民间小戏分为六大系统花灯戏、花鼓戏、采茶戏、秧歌戏、道情戏、其他戏曲。各地秧歌戏由于受当地文化背景的影响,尤其是吸收当地其他剧种和曲艺的成分,音乐和剧目均有明显差异,风格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但对比各路秧歌戏来看,仍然可以清晰地探索出秧歌戏的一些典型特征和本质属性,以及秧歌戏的一些生成、发展、流传的规律。
团队了解到,在当地各年龄段都有戏曲爱好者,其中老年人和中年人占比较高。不少受访人员表示,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同时,被采访者对大学开展的关于非遗文化的社会实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是弘扬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正确做法,他们希望年轻一代能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让更多人了解到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本次采访通过定点调研和随机采访等方式,围绕信息渠道、收听频率、喜爱的剧种等问题,了解认识到了秦腔和秧歌戏等方面的相关特点,并收集、记录了民乐在发展传承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40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