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为调查目前中小学生对民乐知识以及当地传统的了解程度、宣传陕甘民乐文化,调研团成员马雅怡同学组织甘肃省民勤县北街小学开展线上主题宣讲。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深层次了解陕甘民乐的相关知识,调研团成员马雅怡组织有相关意愿的同学开展线上宣讲,从PPT详细讲解,因为受众年龄偏低,所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以达到预期的宣讲效果。成员马雅怡分别从当地戏曲文化和陕甘民乐两个方面介绍了其相关知识。此次宣讲以本地民乐民勤小调为主,民勤小曲最初称镇番小曲,是流行甘肃省民勤城乡曲牌体的汉族戏曲小剧种。其源于当地和从内蒙流传而来的民歌“西调、二人台,后又与江、浙、山、陕等地汉族移民的俚曲小调相融合,在清之前期即已形成。民勤小曲曲调丰富,有100多种,优美动听。道白多用民勤方言,恢谐通欲,亲切感人。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时蹦蹦跳跳,女角唱时摇摇摆摆。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戏,人又称“地蹦子”。角色行当最初仅有小生、小旦、小丑称“三小戏”;民勤小曲戏剧目较多,仅艺人口传即有五十多本,其中如《箍马盆》、《麒麟送子》、《大保媒》、《打懒婆》、《二瓜子吆车》等为独擅剧目。建国后挖掘、整理的剧目如《闹书馆》、《下四川》、《小姑贤》等至今仍在演出。因为疫情的限制,成员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并推荐了一些秦腔以及当地民乐的代表曲目,同学们经过一番讲解之后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热情高涨,达到了宣讲的预期效果。
宣讲结束后,马雅怡随机采访了几位老师和同学,了解到学生们都对当地以及陕甘民乐具有一定的兴趣,并通过这次活动加深了对之的体会,并且愿意为传承非遗文化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的音乐发展源源流长,优秀的传统戏曲是中华历史文化长久积淀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乐坛独树一帜。秦腔作品特色鲜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去了解、研究、发扬、传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40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