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实践团为了解和弘扬好家乡本地的文化,实践团来到久负盛名的“大地史书”——忠州博物馆。
忠县是忠州文化的重要传承之地,这里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载体。走进忠州博物馆,这沉默良久的文化记忆碎片和尘封已久的故事,即将展现在我们面前,向我们坦露着忠州的秘密…
忠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巴渝名城。
博物馆内的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表明:经过考古发掘的证明,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便在忠州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经济活动,并修建了多处聚居部落。此后5000年,人类一直在此繁衍生息,古老的先民创造了辉煌的“盐文化”“阙文化”。岁月的流逝没有湮没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在这里,游客可以顺着时间脉络一一了解那些铭刻在“大地史书”上的故事。
博物馆内工作人员介绍到:在古代,盐是一种稀缺的重要资源。在忠州博物馆的一个展室区里,古老的制盐场景通过各种现代元素得以复原。作为中国古代最早大规模的制盐地区,忠州用火煮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甚至更早。聪明的忠州盐工将古人烧制陶器的窑场改良为煮盐的盐灶,密封的窑顶被挖出一排排整齐的小孔,一件件花边口圜底罐和尖底杯被立于其上。不论尖底还是圜底陶器,与平底器皿相比,能更大接触受热面积。盐工们给每件容器内注入储卤池中取出的卤水,然后燃烧加热,使容器里的卤水迅速蒸发,最后获取结晶盐。这些尖底杯和圜底罐堆积层显示了3000年前忠州制盐业的辉煌。这两种器物一直沿用到秦汉时期,在铁器时期广泛使用后才消失。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汉阙”陈列室,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们知道了忠州也被称为“汉阙之乡”,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仿木结构建筑,也是封建社会礼制的象征。全国现存汉代石阙30余座,忠州占4座,即乌杨阙、丁房阙、无名阙、邓家沱阙。其中乌杨阙保存非常完整,阙身雕刻丰富,是全国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出土复原的阙。
5000年悠悠岁月成就了忠州深厚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同时也留下了灿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忠州博物馆,制作豆腐乳、表演矮人舞、耍牛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以彩塑的形式“固化”下来。
忠州博物馆里,一间“作坊”吸引了实践团成员的驻足观看:一人推着石磨,一旁的桌上摆着豆腐乳制作成的菜肴。忠州豆腐乳相传始于唐代盛于清代,距今千年而不衰,素有“东方奶酪”之称。民国的《忠县志》中记载,在冬令严寒之际,以黄豆所制之豆腐切成方形小块,将其放在木架上,一个月后等其长满毛霉,再用白酒洗涤,然后用盐和香料腌渍,最后放入瓮中封存半年,等开瓮后品尝,味道极其鲜美。2010年,忠州豆腐乳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忠州豆腐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老街能让人记住乡愁。但随着忠州的解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三峡成库的原因,许多老街已不复存在。忠州博物馆内有一处古色古香的“洋渡老街”,极具年代感。洋渡是忠县境内唯一的深水码头,于清代中期发展起来。重庆开埠后,顺长江逆水上行到重庆,必须经过洋渡镇。因此,过往洋船都要在这里停靠补充给养,使这一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如今,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里感受当年的繁华。
忠州博物馆不仅讲述着忠州的悠久历史,也为忠县人民建起了一座精神家园。
走出忠州博物馆,回望忠州,一座因盐而兴的临江古邑,五千年不断之大地史书,地处峡江的文化名城,英杰辈出的忠义之城。如今,承载着五千年悠久历史,传承着先辈的忠义精神,忠州,正砥砺奋进,为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再启新征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优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一个地区的精神食粮。此次实践团成员们在魅力的忠州文化中深刻感受到来自文化的深深震撼,通过文化更是让实践团成员们从中体会到了忠州当地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生活的前后变化。通过此次的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们也纷纷表示:在今后的生活中,将立足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从我做起,带动身边”,用实际行动做好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先行者,为赓续优秀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不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40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