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州市太行路上,有一个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的伟大工程,是“新中国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终于在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在前期的线上资料搜集和人员联系工作完备的情况下,确认为低风险地区的前提下,实践队成员孟晓川和相关工作人员去寻访该红色教育基地,与当地居民交谈了解到当时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林州人民用行动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给当代大学生上了一节栩栩如生的思政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52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