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思英 刘泽伟)近日,兰州大学达尔文协会丝路客第四期暑期实践团结束了在武威的有关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社会调研。实践团由9名兰州大学达尔文协会成员与4名来自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湘潭大学、大理大学的学生组成,队员来自不同年级、专业。实践团7月20日从兰州出发,首站是甘肃省武威市,历时6天。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在当地民众的配合下,调研取得了圆满成功。
团队在武威市有五个调研地:打柴沟镇石板沟村、抓喜秀龙乡南泥沟、凉州区白塔寺、沙漠公园以及雷台汉墓。队员们或走进景区了解游客感受,或深入家户记录百姓日常生活、采集饮用水样本进行质量检测,通过调查问卷、结构式访谈、科学实验等方式,评估当地水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前两个调研地位于乡村,同时也是藏族聚居区域。队员们分组进行了水样采集、水质监测、风俗民情的采访与观察。他们下农田与农户一起摘豌豆、除杂草,在亲身体验农事活动的同时,了解当地农牧业发展、藏族生活习俗等基本情况。
和村委会负责人走访农田,进行预调研
石板沟村村民种植荷兰豆、荚豆、饲料用大麦等经济作物,主要饲养绵羊、山羊,家户有鸡,少见猪和马。村民对自己饮用水十分放心,队员们从村民的言谈举止间皆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养育自己泉水的骄傲。精确的实验检测也应证了他们的骄傲,当地水源的氟化物、TDS(水中溶解性固体总量)等专业指标也均在合理范围内。
在农事体验活动后,队员们随农户返回家中采集水质样本,农户们还端来酥油茶、特色牛奶与瓜果同队员们分享。队员刘海烨表示,“藏民特有的饮食和风俗让我感到十分新鲜,那种带有粉红色印花的馒头,给我们一种用心印上去的爱”,更令她难以忘怀的是藏民的热情好客、质朴淳善,“村民给我们提供的水样都是满满一瓶,并热心询问需不需要再装一些饮用水”。
入户调研采集水质样本
后三个调研地位于城区,团队分为两班人马,一部分街访游客,发放问卷,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的旅游资源进行需求定位、景区综合评价。尽管在街访过程中,遇到部分不够耐心或是难以作答的游客,队员们仍是努力解释来意,使得问卷得以科学有效地完成。队长王珏玎坦言,如果是自己突然被拦住,可能也会有些不情愿。但“好在不少游客在得知来意后,都积极地配合了我们的调查”。
测量水样专业指标
另一部分访谈景区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从多个不同角度纵向、横向认识本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不足。已有数据表明,当地自然风光相比历史遗址遗迹有更大的开发价值,而同时甘肃省的悠久历史文化特色也应被牢牢把握,并积极融入到旅游业规划当中。
离开石板沟村的藏民聚居区,团队来到抓喜秀龙乡。当地连片的不同名称的藏家乐、一趟又一趟的旅游大巴、不计其数的游客自驾车显得气势十足,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这里可见一斑。在藏家乐集中分布的山坡上有划分好的牧场,零星分布的羊群与它们附近整齐建设的民居、畜舍让人更是对当地农牧业发展充满好奇。队员们满怀期待地展开调研、收集整理数据,同时也参与到当地精彩纷呈的旅游活动中,近距离感受民族风情。
白塔寺景区合照
接下来在武威市区三处旅游景点的考察收获颇丰。队员们发现,武威市虽然景色不逊于其他景区,但知名度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宣传不吸引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当然,这些已在逐步改善。副队长梁致远来自武威市区,在考察完系列景点后的总结分享会上,他表示在未来,旅游业很有潜力成为武威市经济发展的龙头。
武威市自古便是丝路要冲、边疆重镇、河西富邑,它处于亚欧大陆桥的黄金节点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中心地段,是了解丝绸之路不可或缺、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地区。他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质检测的数据、风韵遗存的古迹遗址、自然绿色的生态景区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每天都在发生进步的武威,定能成为丝绸之路沿线的一颗耀眼明珠。”
结束在武威县市区的考察后,兰州大学达尔文协会丝路客团队还将前往张掖多地深入开展相关调研,关注水生态,聚焦旅游经济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9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