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威海花饽饽的制作技艺、探寻新时代民俗文化的传承路径,12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萤火微光实践队”社会实践队员前往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一家花饽饽作坊,学习制作花饽饽。
探索制作技艺,感受传统民俗。
实践队员了解到,前来订做花饽饽的顾客主要是为小孩过周岁生日、老人祝寿、结婚等场合准备。花饽饽以鸡蛋、面粉、花生油为主要原料,工艺复杂,制作者使用各种工具将面团揉捏出不同的形状,还需要经过果蔬汁上色。花饽饽好吃,关键在于原料选得精,“受面”守得好。“守面”不仅是力气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需要肩膀、手臂和手腕协调用力,均匀地揉。面“守”得越久,蒸出来的花饽饽就越筋道、越好吃。一块普通的面团在制作者的手中变成一个形状逼真、色彩鲜艳的花饽饽。
传统的花饽饽使用蒿酵——一种自制的发酵材料,进行制作。每逢农历七月初七,勤劳的威海妇女就采摘新鲜的蒿草,用来制作蒿酵。玉米面加水捏成圆饼状,用桃叶和蒿草包起来,用绳子捆紧,将其放在通风处发酵,等到重阳节就可以使用了。使用时掰下适量的蒿酵,用清水化开,在加入鸡蛋面粉等原料,揉成面团等待醒发。
拓展销售渠道,传承传统民俗。
对威海人来说,最好吃的还是家里做的花饽饽。随着制作和销售花饽饽的小作坊越来越多,专门制作花饽饽的大企业逐渐增多,消费者有更多渠道购买花饽饽。威海当地许多超市的面点销售区有花饽饽的身影,还有高度达一米的大型花饽饽展示,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也能看到推销花饽饽的视频。
做大做强文登花饽饽产业,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努力,更需要政府强力引导,整合社会资源,打造花饽饽品牌。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走亲访友的礼品渐渐的被各种便携的礼盒所替代,但胶东人招待宾朋的餐桌上,大饽饽是主角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文登花饽饽不仅在国内非常受欢迎,而且还出口到国外,让中国这一过年的传统文化走出了国门,实现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完美结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10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