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丰镇是一座有着悠长历史的城市,从乾隆十五年设厅建制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而从设边外马市丰镇开埠至今,更可将她的历史上溯至明朝的隆庆年间。因此,丰镇老城里的一砖一瓦、一房一屋,还有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都留有过去时代或深或浅的历史印迹。其中不少具有节点性、标志性意义的,更是珍贵的不可再得。如今,这些古老遗存都将在城市改造中被湮掩消失,但它们承载着的厚重历史、蕴涵着的古老文化,却是我们不应就此而忘却的。
一、六孔古井——丰镇最古老的“市井”
北大场面上的六孔古井,由一井而双井的形成,是丰镇马市(史称民市或月市)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口急剧增加的继生产物。而这一井三孔的两眼古井之于丰镇一城的历史意义,更在于它经年涉代的演进,终于成就了丰镇最早的物资集散场所——古代“市井”,即街市。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说:“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由于明初的马市是每月开放一次,后来才增加至每月数次,待市而沽的人们便将准备入马市交易的、包括马匹在内的各类货品,甚至不乏禁市之品在井边货卖。习以为常,假以时日,便形成了至今可见的以六孔古井为中心,中间空有宽约40多米,长约50多米的“村闾肆市”,成为了不拘于官办马市种种约束,易换货品应有尽有,普通百姓不分男女,无论童叟,随时随地都可参与的丰镇历史上第一处完全意义的物资集散场所。正是这六孔古井由“井”而“市”的演进,才有了今称北大场面的丰镇最早的街市。乾隆二十一年,开放牧地招民垦种后,城垣南扩,集市南移,这一片广场空地便辟为每年秋季集中碾打粮食的地方,为与后来城南的一个大场面相区别,方成名为北大场面的标志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二、石匠巷——清时丰镇的“工业园区”
丰镇的石制品开发利用有着悠长的历史。到清未民初,丰镇地方已经初具相当的石业规模。
石匠巷便是丰镇传统石制行业空前发展、规模化经营的历史见证。尤其是京绥铁路1915年通车丰镇后,北山青石(玄武岩)作为基础建设材料,开始用在包括铁路、矿山等在内的近、现代大规模国家建设上,丰镇作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石产品输出地,石业繁华了百多年。也就从那时起,主要以经营皮毛皮革、钱粮布当、缸油碾面等古老行当,取鹅眼之利养家糊口的丰镇人,开始有了靠山吃饭的新选择。此后百多年里,一代又一代开发打造北山青石的石工石匠、一茬又一茬靠山讨食的民众“掘金者”、以及一伙又一伙运输装卸的苦力、一辈又一辈打造钢凿铁錾的铁匠、甚或在北山顶上叫卖烟水干粮的游商、在街头巷尾为弄山人修鞋补掌的鞋匠,都是丰镇石业的世代受益者。石匠巷的开拓者们无愧为丰镇市历史传统产业——石材行业的先行者,石匠巷作为丰镇石材工业的古老名片将永记史册
三、大夫第——丰镇老城里极具显赫身价的历史民宅
大夫第,是清朝时按官阶、名望赠与文职官员的荣誉性衔头。以“大夫第”命名的宅院绝非平民百姓的草庐,门首砖雕牌匾写有“大夫第”三字的今北大场面一号院,当是丰镇初建时,县城中通判或同知(不排除其它富豪巨贾)以下某一文职官员的私宅,被历史的烟尘隐姓埋名了200多年,具有极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了解丰镇历史的一处有待解读的文物古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15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