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弘扬以及传承民俗文化,12月23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萤火微光”社会实践队采用线上实践方式,对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村芯子进行了深入了解与学习。
“萤火微光“社会实践队采用召开线上会议、PPT分享等方式对周村芯子进行深入的了解。“芯子“学名”抬阁“,于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它是这样的” 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于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每库各用匹布书库名高品,以长竿悬之,谓之‘布牌’。以木庆铁擎为仙佛鬼神之类,驾空飞动,谓之‘拍阁’。”于明清时期的《帝京景物略·城南内外·弘仁桥》,它是这样的“又夸儇者,为台阁。铁杆数丈,曲折成势,势楼阁崖水云烟形,层置四五我婴,扮如剧演。其法:环铁约儿腰,平承儿尻,衣彩饰其外,杆暗从衣物错乱中传。“可见,在历史文献中,芯子类民俗的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在不同的地区进行不断的交流碰撞,不断向许多地区传播扩散。
“芯子“主要有桌芯子、抬芯子、撅芯子、车芯子等类型,而其组织形式自然也是十分独特。芯子的队伍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锣鼓队,一般由五人组成,需要在前方引路,分列两旁,中间的小鼓排在前列,右手边是锣,左手边是钹,再后面是镲和小手锣。二是招子,也称名旗,是三角形或矩形的旗子,有三个人负责推着它。这场芯子的剧目名字写在旗帜上,观众们一抬头就能看到这场芯子的主题和故事。三是旋络,又称花幡,高达六米,由二人推着,四人扯着,用上等丝绸扎制,主要由飘带和花节组成。路边的观众从远处只要看到招子和旋络就知道芯子来了,这就是周村芯子在使用红绸这方面的特殊性。四是芯子,芯子置于最后,其重量达600多斤,跟着吹哨人的哨声走,抬芯子分成三个组,每组八人,都是年富力强的年轻人,中途会进行替换。
对此,实践队员们还纷纷找到相关的图片,相互分享进行交流,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几个问题:芯子的传承没有严格的谱系规定;信长在发展中逐渐出现了文化断层和老龄化的现象。老一辈艺人往往是因为自己喜欢这项技艺而投身其中,没有严格的传承制度要求其子孙必须继承,所以存在谱系规定的问题。同时,在学艺的期间需要有超出常人的毅力以及喜爱才能让他们坚持下来,而现在大多年轻人身上并不具备这些能力。许多前来学艺的年轻人最终都选择了放弃,一部分原因是觉着学习这项技艺非常辛苦、乏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认为芯子无法在短时间内带来直接的利益。可见,文化断层和老龄化的问题也十分严重的影响着“芯子“的传承与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周村芯子是一种少见而又独特的民俗文化,应当为后辈所传承、所弘扬。“芯子”的延续以及发展与周村这片土壤密不可分,这背后的意义是传统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芯子”仪式将族群边界凸显的更加清晰,它既是宗族观念的存在,也是宗族观念的延伸体现。显然,这是一种稳定存在的社会联系,在一代代周村人的发展中起着间接隐秘的重要作用。所以对于这种“飘在空中“的民俗文化的传承,理应是代代相续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194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