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午九点,为加深对汉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弘扬汉文化的魅力,曲阜师范大学“扎根时代沃土,弘扬传统文化”萤火微光实践队成员来到了徐州市云龙区的狮子山楚王陵,寻访历史古迹,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进行一系列的参观,解说,宣传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领略到楚王陵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领悟到传统文化的丰富魅力,从而对传统文化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
陵墓是我国优秀的古代建筑遗产,在其中蕴含了大量的艺术珍品,陵墓不仅能体现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表现着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特点,同时,它本身也是古代艺术与技术综合水平的集中体现,意义非凡。
楚王陵,是汉文化景区内最精华的景点,看到它,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沧桑感便萦绕在我们身旁,它坐北朝南, “依山为陵,凿山为葬”,这陵墓直接开凿在山体之中,给我们带来了极强的震撼力与视觉冲击,高耸的狮子山几乎被掏空,陵墓的宏伟气势可见一斑,听讲解员说,墓主人的身份有点神秘,从随葬物品看,其中有薛郡的文阳之印和东海郡的兰陵之印,即可能为第二代楚王刘郢或第三代楚王刘戊,参与“七国之乱”兵败后,为不牵连家族被迫自杀,匆匆下葬。
一进去,我们便发现楚王陵墓实际上是模仿地面宫殿的建筑群体,结构复杂,形制奇特。整座陵墓呈南北对称式建筑布局,从外到内我们参观了三层露天垂直墓道,天井、耳室、墓门、甬道、侧室、前堂和后堂等。而其中大大小小墓室12间,从其中如此完善的建筑结构中变能够看出,西楚汉王生活场景较为奢侈,建筑水平在那时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也印证了汉代成行的“视死如生”的丧葬观,或许是之前没有过多的了解,震撼感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
外墓道往里走就是玄宫。汉代的陵寝制度是凿山为陵,就是在一座大山中挖出陵寝,几乎把山掏空。那高耸的墙体原本就是山石,较为坚固。这样庞大的工程,就是古人用简陋的铁锤铁凿子挖出来的,必然耗费了极长的时间和较多的人力,但墓道有多处未完成的残迹,特别是墓道前段,残石嶙峋,其中四块巨石每块都重约五六吨,需要许多人同时出力才能搬起,听讲解员说明,这些是用来填塞墓道大门的塞石,主要目的是为了防盗,看来,古人在建造时考虑的也蛮周全。
耳室是凿建于内墓道东西两侧的附属墓室,一共有三间,都是不规则的长弧形状。东边的耳室是庖厨间,有两扇门,是所有墓室中最大的一间,在这间墓室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讲解员指着一个看起来很小的陶罐对我们说,它实际上比一个人双手合抱还要大得多,改变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看法。在角落里,还有一口水井,很浅,并不引人注目,却有象征性的意义,因为当时的人们“视死如生”,生前所拥有的一切,死后也要拥有。在这些陶罐旁边,还出土了一些“兰陵丞印”的封泥。我们都读过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的诗句,后来据此推断兰陵酒源于唐朝,也算年代久远了,而这一发现,却把兰陵酒的历史至少推前了五百年。
前堂摆放十分罕见的金缕玉衣,用4000多片上好的和田玉片制成,因为楚王陵曾经被盗,出土的金缕玉衣的玉片残损得很厉害,金缕几乎被全部抽走,很多玉衣片被破坏,散落一地。完整的玉片只有2000多片。幸好,在未被盗扰的徐州火山西汉刘和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银缕玉衣,并在1997年修复,为狮子山金缕玉衣的修复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修复后的玉衣由上等和田白玉制成,在今天看来,也是无比的温润晶莹,如琢如磨,淡雅剔透。玉片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月牙形等形状,玉片的表面光洁度很高,上面介绍说这玉衣共用了4248片玉片,穿缀的金丝重近1576克,是目前国内出土玉衣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美的一件。如此雅致而又精美的艺术品能够被今日的我们欣赏学习,不仅仅因为古代建筑技艺巧妙,工作者对其保存修复较好,更是因为它们带有独特而又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气质,具有深沉的时代的岁月感与厚重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23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