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下午,山东理工大学“聊斋寻俚”社会实践团来到年逾古稀的俚曲编剧陈倩家中,向他请教聊斋俚曲知识。
实践团走进客厅后,发现沙发和茶几上零乱地摆放着俚曲剧本与资料。可见陈倩日常便随手翻阅俚曲,寻求创作灵感。在陈倩的讲述中,实践团得知他从事了一辈子的文艺工作,与俚曲早早结缘。淄博市文化局原文化科负责人牟仁钧去世后,他的遗孀将他生前整理的聊斋俚曲资料托付给了陈倩。陈倩郑重地把一摞厚厚的遗稿放到实践团成员面前,进行展示。“我意识到这些资料不仅是牟仁钧先生的遗愿,更是聊斋俚曲保护和传承的责任。”陈倩小心翼翼地翻阅遗稿时感叹。
老人为了保护俚曲的目标奔波了几十年。陈倩现有20多位学生,均怀着对俚曲的好奇慕名而来。“俚曲的教学方式为口传心授,这样才能把俚曲从古到今一直包含的味道传承下去。”凡事均需与时俱进,陈老为俚曲的广泛传播编排了很多结合社会热点的新戏,在观看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应。如《丫头大主任》新戏结合大学生村官的热点,赞扬了当代大学生向上的精神面貌,弘扬了社会新风。陈倩写大型剧目时,年逾古稀的他已不能再向年轻时熬夜,常常因思虑情节而失眠。陈倩说研究俚曲已经成为他的生活习惯,即使年迈,依然要笔耕不辍。实践团成员翻看陈老新戏的剧本后,深切感受到俚曲的新生命力。
陈倩了解到实践团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因探索俚曲这一共同目标聚集起来开展社会调研后,表示十分欣慰。在采访最后,他表达了愿更多的年轻人自发地认识俚曲、传播俚曲的愿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4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