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二十大报告为非遗和乡村振兴相互赋能指明了方向,为了解胶东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草房”的发展现状,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九青·求是”社会实践队于2022年12月27日走进威海市荣成市东楮岛村,与非遗传承人共同探访荣成民居——海草房,助力非遗走进群众生活,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迷人光彩。
品海草苫景,叹民间智慧
走进东楮岛村,映入眼帘的是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高高隆起的屋脊与屋脊上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这就是极富胶东地方特色“石头为墙、海草为顶”的海草房。
通过与当地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以及查阅资料,实践队队员对海草房有了更多了解。荣成地处沿海,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多雪,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于是极具聪明才智的当地居民根据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的建筑经验,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
在参观的过程中,实践队队员了解到,目前荣成境内的海草房近年已经荒废众多,我们所处的东楮岛村仍保留着海草房650余间。那些历经无数风雨、长满青苔的海草房屋顶的阴坡面,印证了历史的久远,向人们宣示着海草房的厚重与耐久。凭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不断探索出的技巧,完成多道工艺筑成的民居,这背后的智慧让实践队队员感到敬佩,同时也决心为传承这一智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东楮岛村海草房村落
匠心造苫房,非遗暖民心
参观完海草房村落,社会实践队队员跟随非遗传承人刘老师傅的脚步近距离了解海草房修筑。据了解,胶东海边人建海草房,凿山取石、捞晒海草,砌墙苫顶,在石匠、苫匠、瓦匠、木匠等手艺人的配合下,经过七十多道工序方能完成。但海草房主要是苫出来的,因此苫匠的手艺非常关键。
“我们苫匠要把海里生长的大叶藻拿铁耙子梳直,像打扑克牌一样,一层一层叠压,用泥巴密密实实苫在房顶,从低到高逐渐加厚。屋顶坡度很陡,压实的海草有半米多厚。好的苫匠苫出的房子房顶都有一个最合理的角度,不大不小,夏天太阳晒不透,冬天海风吹不进。我们祖先的智慧真是令人叫绝!可以说,这是最原生态、最有海味儿的民居了。”讲解过程中,非遗传承人向实践队成员介绍到,海草房的修建过程有取土、和泥、理草、做檐头、苫房坡、封顶、淋水、拍平、剪檐等七十余道工序,每个过程又有着许多复杂的小细节。作为中国现存的一种古老的制作工艺,历代传承人精益求精,始终坚持传承,制成高质量的房屋,为当地居民提供宜居环境。
图为老苫匠刘师傅向实践队队员讲解苫房过程
乡村振兴,非遗赋能
画面一转,社会实践队成员又在海草房村落群里看到海草房的样貌多了文字、多了特色、多了风景,乒乓小院、渔翁小宿、海景渔家,特色鲜明的民俗主题,让传统民居多了些年轻的气息。刘老师傅主动介绍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村民开始将原有单调的古朴房屋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以便于争取更大的市场。的确,非物质文化保护最关键的因素是传承,只有让“非遗”走出封闭的展馆,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生根发芽,才能切实增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老渔村的乡村振兴。
图为东楮岛特色海草房民俗乒乓小院
以青年力量赓续海草遗韵,焕活海草房非遗传承生机与活力,通过不同的路径方式解读海草文化,方可焕发海洋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助力乡村振兴。在本次社会实践中,“九真·求是”社会实践队的队员在反思总结中决定进一步开展海草房非遗文化的视频拍摄剪辑工作,通过加强对海草文化的创新宣传以提高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为助力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尽绵薄之力。相信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胶东特色海草房文化能得以继续发扬光大,乡村振兴在路上。
图片:周钰晴
文字:周钰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44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