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普通百姓竞折腰。为探寻传统美食文化的奥秘,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旧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实践队成员张诗昀于1月2日探访了福建泉州中山路、百源路、西街等街巷,寻味闽南特色“古早味”美食,感受人间烟火气。
美好的一天从早餐开启。实践伊始,队员来到位于百源路巷子深处的后城面线糊,这家曾荣登《舌尖上的中国》的十平米小店撑起了许多人的念想。二十多种配料放在小推车中供人们挑选,实践队员随机采访了一些前来品尝的客人喜欢搭配哪几种佐料:其中属卤大肠、炸醋肉、卤蛋最受欢迎。从老板口中得知,制作面线糊看似简单,但是想要做得好吃要花费不少功夫。一碗正宗的面线糊离不开精心制作的汤底。面线糊汤底的熬制通常采用猪大骨,冷水下锅,小火慢慢熬煮2小时以上,直至骨汤呈奶白鲜浓状才算大功告成。当然,汤底也常采用另一种方法熬制,即用海鲜代替。熬制好的汤底中加入细面线和地瓜粉搅拌均匀,盛入碗中后加入秘制调料、配菜便算是完成。一碗碗鲜美滚烫的面线糊,满足了每一位食客的挑剔的味蕾。
品尝完面线糊后,队员来到了西街糕粿社寻觅老一辈小时候的味道。在与老板的谈话中得知,“古早味”糕点种类繁多但要说最受欢迎的还要数满煎糕。满煎糕形状呈锥形,内似蜂窝,食松软,夹层内陷多为红糖芝麻,一口咬下,便能感受到其香气在口中环绕。紧接着队员来到了中山路通政巷品味闽南“古早味”小吃—蒜蓉枝。听老板介绍蒜蓉枝的制作,看似简单却工序复杂,糖面比例、火候大小都会影响麻花的口感。而且制作时间也很长,和面发酵、搓麻花、炸麻花、拌蒜蓉,经常一做就是一整天。
中午时分,队员又回到百源路寻味斯丹姜母鸭。和传统的姜母鸭不同,这儿的姜母鸭是干煸出来的,所以更香更诱人。鸭子在砂锅里头被炒得火热,香味也就这样飘向大街了。在油滋滋的鸭油里头,老姜被爆得愈发香浓,番鸭的背部也随之变得金黄起来。对于店员不停地翻炒鸭肉,队员很是疑惑,经询问才得知这样煮出的鸭肉才会又香又嫩。
经过本次对传统闽南美食的探寻,队员充分感受到了中华传统食文化的魅力,对此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文化兴则国兴,当代青年不仅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更是民族的希望。作为青年我们理应肩负重任,积极传承传统文化,让在历史长河奔涌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撰稿人:张诗昀
“旧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社会实践队
审核过的指导老师:杨丹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46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