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文化自信被首次提出,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渤海之滨,就有这样一个拥有独特传统文化色彩却又濒危的传统技艺——威海锡镶技艺。20日,由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的八名学生组成的“丹青曲韵赓文脉,循声觅俗续灯火”社会实践队走访渤海之滨山东威海,去寻找流淌在器皿上的艺术。
灼灼锡镶,注春饰妆
威海锡镶技艺是运用于茶具装饰上的一项传统技艺,为山东威海独有的且是我国唯一的锡镶技艺。其发祥于光绪末年,英国租占威海卫时期达到顶峰,盛名在外。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号角吹响,社会动荡不安,锡镶技艺一度陷入低谷、萎靡状态。直到解放后开始重绽光彩,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又重回鼎盛。
实践队走访威海环翠区,在线上参观锡镶工作室,感受锡镶文化氛围,欣赏锡镶技艺。实践队队员寻找到了一位威海本地对锡镶技艺颇有了解的同学并进行了采访。她告诉队员们:“在我印象里,威海的锡镶茶具图案雕镂精致清晰,传神地描绘了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承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对研究滨海地区历史边贸发展也有很重要的的参考价值。”实践队员们表达出各自的惊讶。她还说,威海的锡镶技艺不仅在国内各大城市风靡,还曾先后流行于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北京颐和园绘画馆工艺品部还先后购进了一百多件“威海卫锡壶”。之后又突然想起:“记得当时村子里还来了不少外国人,但那个时候我还小,记不清什么具体细节了,就知道咱们威海的锡镶很厉害!”她口上讲着,脸上抑制不住的洋溢自豪的笑容。
实践队员们还想要进一步了解锡镶技艺便还在网上查阅了资料,了解到这锡镶制作十分精细,茶具的镶饰部位和图案还十分有讲究,茶壶多镶饰在壶嘴、壶身、壶盖、壶颈处,以及壶盖中间的气孔是专用光绪铜币压铸上去的,壶盖的图案多为五福捧寿、喜鹊登梅此类,而壶身图案则多为苍龙戏珠、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等。手工艺人们会将纯锡或是锡合金经过熔炼、锻打、镂雕、镶嵌、抛光、拼接等十几道工序,形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再镶嵌到壶上,十分考验制作人的技艺。队员们看着网络上的图片都十分新奇,很可惜因为疫情原因不能在线下一览锡镶的真容。
图为采访威海同学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新硕 摄
图为锡镶制作过程 图源好客山东网
口口相教,手手相承
威海锡镶技艺在2009年9月被正式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因为威海锡镶艺术品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又完全依赖手工完成,一些老艺人由于身体原因渐渐不能胜任,培养一个全新入门的初学者又至少须要三个月的时间,很少有年轻人可以坚持下来学习锡镶技艺,而且对该技艺真正有热忱、有恒心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难以继承学习这项复杂的工艺,久而久之,这一古老的制作技艺已经濒危。
根据队员们搜集的资料看,目前,整个威海地区从事锡镶艺术品研究与生产的企业只有两家,员工共计七十个人的队伍。并且就现状看,都缺乏有效且有序的市场推广方案,难以传承好这一承载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民间工艺,产业也难以站稳脚跟。威海的老手工艺人口口相教,手手相承,心中也是十分期望着锡镶技艺可以源源不断的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但现实却让老手工艺人一次次被打击。如此优秀的传统技艺,值得被不断传承。
锡镶威海,继往开来
山东威海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拥有锡镶技艺的省市,在享受锡镶技艺为省市带来的名气与资源的同时,对该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是任重而道远。实践队队员们查阅资料了解到环翠区文化与旅游局于2020年推出了“三措施”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一是积极挖掘整理申报,加强“非遗”保护力度;二是紧盯旅游资源重组,助推“非遗”活态传承;三是丰富宣传推介方式,营造“非遗”文化氛围。满足辖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审美需求,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也更好地促进了威海锡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国的治理离不开文化支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可以让这一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更有方向感。威海锡镶不只是紫砂壶上点缀的饰品,而是流淌在器皿上的艺术,是紫砂壶上滚烫的“血液”。它是彰显中华人民文化自信的媒介,也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利器之一。经过这次走访,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青年人更应该乐道拾遗,匠心筑遗,体现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图为锡镶制作过程 图源好客山东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47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