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德州1月3日电(通讯员 王德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及传承情况,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同寻常,“遗”心“遗”意实践队队员于2023年1月2日走进德州市梁子黑陶博物馆了解黑陶这一“取之泥土,淬火而生”的艺术。
品鉴黑陶文化,创意独具匠心
1月2日上午,实践队队员们来到德州市梁子黑陶博物馆,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带领队员们对博物馆进行参观。馆内藏品众多,亦有很多关于黑陶历史的介绍。盘、瓶、罐、鼎等器皿在灯光下散发出厚重温润的光彩,一件件古朴与时尚相融的黑陶制品让人仿佛穿越在现在和过去的时光中。队员们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黑陶作为陶艺奇葩,上可追溯到早在父系氏族著名的大汶口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底蕴。梁子黑陶制作具有选材、滤泥、成型、雕刻等十几道工序,采用软硬刻等多种技法在素面黑陶上雕刻加工,每件作品都是大师们的心血铸造而成,不仅饱含着制陶大师对艺术的不懈执著追求,更多的是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默默传承。
在参观过程中,一件刻有白兔送喜图的作品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不同于大部分艺术品古色古香的韵味,这一活泼可爱的形象打破了队员们对传统艺术品的认知。原来,梁子黑陶将眼光投向了黑陶的实用化、订制化,刻陶大师们除了将传统元素与黑陶相融合,同时也在根据客户的需要,将现代化元素如十二生肖、卡通形象等融入黑陶,赋予黑陶全新的生命力。
图为融入了现代化元素的黑陶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魏莹 供图
但凭数媒之翼,顺应时代风向
工作人员提到,随着人们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梁子黑陶也运用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新型渠道传播,实现了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二者并行。当队员们向工作人员问起黑陶产品的销售现状时,工作人员说到,“新年之际黑陶产品销量大大增加,但销售人群以企业和政府单位为主,其实普通人现在对美的需求也比较多,在搬新家或结婚这种喜庆的时候黑陶也可以作为一件很好的礼品。”想到黑陶产品古朴大方的造型,涅槃重生的文化内涵,队员们纷纷表示赞同。
队员们还了解到博物馆应用了虚拟现实(VR)技术,只需关注博物馆公众号即可打开VR视角,随着手机镜头转动,便可身临其境参观博物馆。这种形式让非遗能够“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使之触手可及。队员们体验后连连赞叹,表示这种形式既能保存非遗作品,又能让大众更方便地参观、了解非遗,可谓一举两得。
坚持以人为本,传承工匠精神
随后,实践队员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一处工作台,这便是制陶匠人向游客展示黑陶制作过程的地方。只是受疫情影响,匠人近期无法来到馆内展示,实践队员们对此颇感遗憾。工作人员介绍道,除了在博物馆内展示黑陶制作过程,梁子黑陶还积极组织陶艺进校园活动。目前,梁子黑陶文化园已经成为多所大、中、小学生校外实验基地。不仅让大家体验到制陶乐趣,也拉近了人们与非遗之间的距离,让更多的人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散发的独特魅力,了解非遗,接触非遗,在人们参与的过程中提高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传承方面,实践队员得知梁子黑陶提倡集体式传承,即每位艺人都带徒弟,平时也会组织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习,为未来储备传承非遗文化的力量。并且,梁子黑陶多年致力于搭建黑陶技术交流平台,积极培养大师、专业技术人员百余名,主导创作的上百件作品荣获国家、省级奖项。正是“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及坚持制陶工艺与文化承载相结合的原则,让梁子黑陶成为人才聚集地。
图为馆内展示黑陶制作过程的工作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魏莹 供图
德州梁子黑陶文化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来自大运河底部沉睡千年的红胶泥,在火焰中涅槃重生,化为温润典雅的黑陶承载跨越千年的文明。实践队员在此次实践活动后对黑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并深刻认识到了数字媒体对推动非遗文化传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新媒体语境下,面对非遗传播的种种困境,必须将非遗文化空间进行再造,以此为扭转局面的契机。实践队员们将继续关注非遗文化,以数媒为翼,使非遗走出深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为工作人员在向实践队员们讲解黑陶文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魏莹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47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