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是指从学生的生活到学生的学习,家长全程参与的一种行为。陪读母亲通常为此而租住在学校附近,陪孩子一起上学,照顾其生活起居等。上世纪90年代,陪读开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社会关注。根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
近年来,随着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持续推进,农村母亲进入城市陪读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在近几年达到高潮。农村母亲进城陪读,打破了其家庭原有的以务农为生的生活状态,转而跻身于城市发展的洪流。陪读家庭进入城市,也正遭遇各种各样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对于陪读现象,相关研究主要对陪读现象本身的类型、原因、影响和对策等方面作了一定探讨。2022年12月26日,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巾帼不让须眉”实践小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近二十天的调研中,共计访谈了28位陪读母亲,包含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阶段。农村陪读母亲们大多同时陪2~3个孩子上学,陪读时长1~12年不等,但绝大多数陪读母亲陪读时间都在3年以上。
农村陪读母亲的生活轨迹伴随着陪读历程的变化而发生转变,受主客观原因影响,农村母亲陪读存在一定的类型差异。随后,陪读母亲经历了城乡差异的区隔与排斥,并日渐适应城市的工作与生活,最终又在留城与返乡之间出现分化。从生命历程的视角来看,陪读过程中母亲社会角色的调整是理解陪读家庭生活变化的基础,社会角色能否顺利调整成为他们适应城市生活以及最终去留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陪读历程中,陪读构成陪读母亲的重大生活事件,促发他们的生命轨迹发生转变,而孩子上学、买房和毕业等重大生活事件则构成了陪读母亲生命历程演变的关键因素,引导着陪读母亲不断做出选择。同时,在同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农村撤点并校促发了农村陪读家庭的大规模产生,但由于不同个体累积的异质性,进城陪读的母亲沿着不同的生命轨迹演进,一部分人成功突围留在城市,而另一部分人只能被迫返乡。农村母亲选择进城陪读根源在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因此,陪读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是要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母亲教育理念的转变入手。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地区人口聚集区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学校软硬件设施,建立城乡学校间的教育教学互动机制,以城市优越的教学模式带动农村教学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尽量消除农村地区学生在城市读书的制度性壁垒,同时提高城市人口容量,对进城读书的农村学生及陪读母亲给予更多的接纳与支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图为实践成员实践调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48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