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千年之绝响,燃万古之明灯。”百年老木,百道工序,上乘古琴,绝响泠泠。走古城小街,听师旷之琴音,斫琴技艺传承人唐海霞走访千里,文化交流碰撞,激发新的灵感与思考,师旷古琴斫琴技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唐海霞的手底下酝酿出时空绝响。
师旷是先秦著名音乐大师,有“乐圣”之称,他为其故里新泰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新泰市青云街道北师村,数千年岁月在一座琴坊里沉淀,小街巷里再传千古绝响。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及当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非遗传承人唐海霞深刻领悟党的指示,成立师旷古琴研究院为斫琴技艺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现代框架。
叩经问史,朝山谒水,寻找沉淀的力量。
作为第五代斫琴技艺传承人,唐海霞师傅从小看着叔伯长辈斫琴,看着陈年老木在长辈们的手底下渐渐有了古朴幽美古琴的模样,心中对斫琴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3年前后,唐海霞师傅开始潜心学习斫琴手艺。第一站来到曲阜市拜师杨景河,仲尼式古琴和师旷式古琴同为传承久远的古代琴式,两种文化的碰撞交融,为唐海霞师傅带来了新的灵感与思考。从2013年到2015年,唐海霞师傅潜心钻研,打磨技艺,在斫琴23床之后,研究出了人工制作“断纹琴”的技艺。疾走无影灯下,一众传承人潜心学习,唐海霞师傅创新研究出了用温控实现断纹的工艺,许多专业人士不远千里来到北师村慕名求琴,千古绝响在传承人的沉淀酝酿中又环绕小城上空。
(图为师旷古琴研究院斫琴展示)
时代交织,岁月激荡,乘趁科技之风帆。
传承手艺简单,可如何把乐圣师旷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发扬出去,却是个值得令人思考的问题。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唐海霞师傅在学习传承斫琴技艺的同时,打破了过去家族只是制琴卖琴的局限,成立了乐圣师旷琴院,长期提供公益课,向市民们传授琴技的同时更好的将乐圣师旷的文化传承下去;更是利用新媒体的快捷传播,在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平台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传播范围,增加宣传吸引,广泛激起人们的学习和了解的兴趣。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在表现为少数个人或少数专业机构的垄断传承,不再是从上而下的统领,而是全体用户参与享受的精神营养。传承人唐海霞利用新媒体传承发扬古琴文化,大大增添了非遗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年轻一代对国潮关注度持续向好,师旷古琴文化传播正以雅俗兼具的方式刻入人们的印象。
(图为杨东升导演体验斫琴)
新媒体拉近了非遗与百姓的距离,流行音乐充斥市场,七弦泠泠再焕生机。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唯有立足于时代大势,乘时代之风,才能让非遗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师旷古琴文化在新媒体传播方面也暴露出数字媒体与非遗传承融合力度不够等问题,电子技术之后的“文化生产领域的第三次革命”在师旷古琴文化的传播上表现出来的宣传口号与实际作用差距大,数字媒体技术设计肤浅的装饰性作品掩盖文化本质底蕴,文化演艺活动中的舞台效果眼花缭乱的现象要求数字媒体艺术更大程度的更大范围地挖掘非遗文化艺术中的珍贵资源,使非遗传播全过程实现“数字化存留”与“活态化”。
(图为师旷古琴研究院开展公益课活动)
秉传承之力,乘科技之风。非遗传承保护既是一道民生考题,也是一项发展议题。释放文化底蕴,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将文化的“厚家底”转化为新媒体发展的“新引擎”,如此在新时代,非遗方能活起来,走更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566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