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血脉,是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22个省直部门出台20条措施,开展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全面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级、分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情况,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同寻常,“遗”心“遗”意实践队队员于2023年1月5日走进泰安市师旷古琴研究院了解“七弦泠泠,传响千里”的乐圣非遗文化。
善弹者善斫,学会抚琴才知道想要什么样的琴音
1月5日上午,实践队员来到泰安市师旷古琴研究院,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小组并引领队员对研究院进行参观。研究院内陈设古朴典雅,设有练琴房,展示厅,交流厅,公益课室等,亦有众多古琴传承历史的介绍。一床用心雕琢而成的古琴,经时间的沉淀,在抚琴者的手下弹奏出美妙的音符,每一根琴弦,每一处凹陷,每一个转角……都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在每一个音符的跳跃间,那一份独属于匠人的情怀都能让人温澜潮生。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实践队员得知传承人唐海霞系统地继承了祖辈传统的风格技法特征和独特的风范气度,经过三十年春秋的艺术实践,寻访各地古琴大师,形成了独有的琴风,现有千人跟她习琴。她制作的“樂聖師曠”品牌纯手工师旷式古琴,以其音质松沉苍古、旷远峻洁、冷冷清亮以及品质上乘,在古琴业界崭露头角。在沿袭、继承、创新中发展,让古琴在中华民族乐器宝库里的一朵奇葩发扬光大。
图为工作人员讲解乐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诺 供图
在参观过程中,接连有学生抚琴,泠泠琴音吸引了实践队员的注意,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介绍,不同于流行音乐,韵味悠长的琴音融合了新时代的特色打破了队员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实际上,传承人不仅传承斫琴技艺,让古琴古老的音符,穿越时光的阻隔,传诵至今,成为我们今天仍旧追忆的历史财富;还为传承师旷古琴斫琴技艺,注册成立“师旷古琴文化艺术传播(山东)有限公司”,建有师旷琴院和师旷琴坊,琴院公益推行古琴艺术,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用传统文化精神及生活美学空间来体现自然和谐的生活美。
图为抚琴演绎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诺 供图
审视时空维度,利用数字媒体让文化浸润人心
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唐总经常外出交流斫琴技艺,与国内著名斫琴师宋增霖等建立合作关系,走南闯北寻琴缘,用斫琴师的情感和视角,触摸与审视古琴的时空维度,创作出的有温度的精品。一门传统手艺,能够连续传五代,需要的是一种坚持和执着,有时甚至是像沙漠中的独行者,需要耐得住寂寞,更需要能沉下心来刻苦钻研的精神。当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师旷古琴也运用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新型渠道传播,实现了线上线下传播教学二者并行。谈到疫情对线下教程的影响时,工作人员解释到,“除了传统的线下公益课,教学课,研究院也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各大流媒体软件正常开展学习活动,以考级为中心的学员更是尽力不落下每一阶段的课程,师旷古琴琴院受到了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看到切实的数据与奖章牌匾,实践队员不禁感叹师旷古琴研究院对非遗的传承与弘扬在新时代做出了表率。
图为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介绍练琴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诺 供图
队员们还了解到研究院充分利用公众号宣传平台,关注乐圣师旷古琴公众号即可足不出户聆听琴音,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古琴的情感愈发浓厚。这种形式能够让非遗的“厚家底”乘上“新引擎”,以雅俗兼具的形式浸润人心。实践队员对此赞叹不绝,表示这样的形式不仅广泛激起人们的学习和了解的兴趣;更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在表现为少数个人或少数专业机构的垄断传承,不再是从上而下的统领,而是全体用户参与享受的精神营养。
非遗“活”起来,更要“火”起来
随后,工作人员向实践队介绍,琴坊建有古琴生产标准车间 16 间,具有国内完备的斫琴工艺流程生产线。积极开展师旷古琴斫琴技艺的研究和抚琴技艺的琴会雅集,致力于古琴艺术和雅乐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注册“樂聖師曠”“ 樂聖師曠琹院”“樂聖師曠琹坊”商标, 以“斫圣人之器,由艺进乎道”的工匠精神,争创著名商标品牌。此外,传承人努力打造一个集古琴制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古琴文化产业样板,体现古琴文化产业智慧和力量,作为弘扬古琴文化的重要基地和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交流、创新、发展的平台。整合出一个全面代表古琴文化产业和文化高度的“樂聖師曠”品牌。打造一个具有古琴文化特色的古琴斫琴产业空间,聚集国内著名的斫琴师,利用村内空闲的院落房屋,形成一个面向全国的古琴小镇。让承载古平阳历史文化符号的师旷古琴,成为新泰的另一张文化名片,实现非遗“活”起来。
图为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介绍斫琴技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诺 供图
目前,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文化传承人将师旷古琴文化传播至九州四海,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情况下,师旷古琴采用更方便、更有效的媒体形式来普及传统文化。加之几代传承人深受稷下学风、洙泗讲学的熏陶,又有师旷论学的影响,加以学艺悟性强,家风醇厚,祖辈讲究技艺传承、文化沿袭,师旷古琴文化遗产在2017 年 4 月被新泰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 年 3 月被泰安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传承人,唐海霞在2019 年 10 月被新泰市确定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旷古琴传承人;2020 年 11 月被泰安市确定为第四批泰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旷古琴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获”山东手造十大名师”等荣誉称号。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师旷古琴结合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非遗“火”起来,促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走稳传承之路。
“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出于对乐圣的景仰,泰山东麓的区域,流行“师旷式”古琴。新泰师旷古琴制作技艺,有记载起源于清同治年间,生于穆宗同治1868年的第一代传人开始,到清光绪15年的第二代传人就小有名气。在新时代,古琴文化底蕴浓厚,数字化新媒体发展势如破竹,实践队员在此次实践活动后对古琴文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并深刻认识到了数字媒体对推动非遗文化传播起到的重要作用。为释放文化底蕴,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实践队员们将继续关注非遗文化将文化的“厚家底”转化为新媒体发展的“新引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68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