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味一故事
——“食暖人心”社会实践队
一座城市的味道,尽在时光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为了探寻中华传统美食背后的传统文化,深刻感受中华美食文化的魅力,2023年1月8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食暖人心”实践团队以追寻“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目的,来到了福建实地探寻中华传统美食文化。
而本次探寻的美食文化则是藏于市井、经典流传的美食——土笋冻。
“食暖人心”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首先通过图片浏览和查阅资料了解到土笋冻是闽南一道很有特色的小食。土笋冻的名字很有“欺骗性”,外地人往往会以为是笋做的冻,事实上,“土笋”并不是笋,而是野生与沿海江河入海处咸淡水交汇处的滩涂上,学名称为“星虫”的一种环节软体动物,身长二三寸,含有胶质,以泥巴中的藻类和腐殖质为食。而且星虫因外形粗陋,颜色黑褐,像蠕动的蚯蚓,闽南人俗称“黑蚯蚓”。而这样的小吃,说是“黑暗料理”也不为过。可能大多数人非常抵触,而对于闽南人来说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
“食暖人心”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亲自来到了厦门曾厝垵夜市寻找土笋冻。在夜市售卖的土笋冻,外有果冻般的水晶模样卖相,蘸上调料送入口中,内有鸭肠般的韧脆嚼劲,难得的是凉滑爽口又滋味深长,挑逗着口腔里的每一个上皮细胞。
每种美食都少不了名人故事加持,土笋冻亦不例外。通过实践队的成员对史实资料的查询,发现相传嘉靖四十三年(1564)正月,倭寇进犯泉州抢掠,戚继光领兵抗击。时值严冬粮食紧缺,治军严明的戚继光严禁士兵向百姓征粮,只能赶海寻找食材,可是鱼虾稀少难以为继,不得已挖土笋下锅煮汤喝。戚继光忙于研究排兵布阵,连晚饭都顾不上吃,直至后半夜饥肠辘辘时才想起吃饭,而这碗汤结成了冻。戚继光只得将就一下,没想到土笋冻味道比土笋汤还鲜美,土笋冻便由此流传开来。
社会实践队的成员还与当地小吃摊主交流了解到,相传发明土笋冻的另一说法是民族英雄郑成功。传说三百多年前,郑成功屯兵东南,士兵因粮食不够,就地取材,从海滩上挖掘海虫,经蒸煮后和汤充饥,偶然有吃剩的土笋连汤隔夜存放,竟然结浆成更加美味的土笋冻,自此以后,这道美食传遍驻屯军附近民间,成为当地人的美食,并随郑成功部队传到台湾。
由此可见,土笋冻不再仅仅是美食,还蕴含着人们对于往日的美好回忆,对家乡的爱与思念。蔡澜说过,在香港有闽南人为解乡愁,甚至用蛏脚和明胶来做土笋冻。闽南是侨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子回乡寻根问祖,对他们来说,需要味蕾来找寻到安稳的锚点,才能安慰到骨子里羁泊的基因。而“非遗”文化的成功申请更是让闽南人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得以系统地传承保护下去。
撰稿人:陈泽超
“食暖人心”社会实践队
审核过的指导老师:杨丹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69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