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 ,主要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曾大受人们喜爱。可是近年来,随着时代变迁,在网络时代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人们对吕剧的关注度越来越低,而年轻一代更是对其闻所未闻,这对于吕剧的发展可谓是十分不利。为进一步探寻吕剧发展之路,12月25日到12月27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吕韵流长实践团对吕剧文化在山东省滨州市展开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活动,深入了解吕剧,积极传播吕剧文化,进而让吕剧文化重放璀璨华光,传唱齐鲁大地。
缓步走入戏曲殿堂,深入探寻吕剧文化
吕剧别称鲁剧、化妆扬琴、侣戏、驴戏,起源于山东东北部黄河三角洲,是由山东书琴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其代表作有《姊妹易嫁》《逼婚记》《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剧目,代表人物有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著名艺术家。
吕剧最初产生于山东东营,光绪年间,山东琴书传入了广饶一代。由于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逃荒的人们为了谋生就在行乞时演唱民间小曲,后来伴随着琴书的传入,人们都争相表演。最初的吕剧班子大都走街串巷,在田间地头进行演出,并没有正规的演出场所,影响很小。到了民国时期,在1917年,由广饶县的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班社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在此之后,又有不少戏班也进入了济南城进行表演。一些戏班还经常到山东的烟台、青岛等地演出,之后便不断跳出山东,去往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使该戏的影响不断扩大。至此,吕剧作为山东的地方戏曲已基本趋于成熟。但是在抗战爆发后,吕剧的发展也受到了困难。战乱导致戏班越来越少,许多戏班的人都纷纷因此离开戏班去别处谋生,只有剩下的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日战争胜利后,演出的状况也并未得到好转,反而更加的萧条。“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了,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虽然吕剧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但却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那时任山东省文化厅的副厅长提议叫吕剧,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解放初期,人民的生活开始慢慢转好,吕剧也因此抓住时机快速发展,它的语言朴实、唱腔优美、易学易唱,深受大众喜爱。并且吕剧在乡村得到了巨大的欢迎,有句俗话这样说的“听见坠琴响,饼子烀到门框上.”说的就是那些喜欢吕剧的妇女们为了看吕剧而忙中出错的事。
吕剧在20世纪初开始登上舞台亮相,到了20世纪中期达到一个顶峰。20世纪五十年代是吕剧最辉煌的时期,名角荟萃,新戏迭出,与安徽的黄梅戏同台进京演出。随着新《婚姻法》的宣传,吕剧《李二嫂改嫁》唱红大江南北。
展开调查问卷,了解吕剧现状
2022年12月23日实践团成员在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针对对身边人的线下采访以及调查问卷的结果,实践团队员发现绝大部分人都不了解吕剧,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吕剧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在访问过程中,其发现人们并不是对戏曲文化毫无了解,随着戏曲短视频和带有戏腔歌曲的走红,许多人渐渐对我们戏曲这一国粹产生兴趣。当前,越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在注重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出很多新时代的戏曲,改革创新的步子迈得很大.而吕剧却相对于要保守好多。而在调查问卷中,许多人针对吕剧文化如何发展这一问题都认为其作为传统文化应大力弘扬,并且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做出改变从而迎合时代变化。
剖析吕剧现状,谋求发展新路
吕剧由于宣传力度不足,落后时代,缺乏创新,市场范围有限并且不断缩小,资金不足,人才流失等等不利因素,造成了现在萎靡不振的状况,吕剧的前途和市场都受到了重创。通过和政府人员沟通,实践团队员都认为吕剧要想重新绽放光芒,就必须做出改变。
众所周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需要实现创新,把握时代方向,紧跟时代浪潮。首先,针对吕剧本身而言,他的创作题材要广泛,不仅要回溯历史更要与现实生活接轨,而且可以尝试将吕剧融入歌曲当中更好的推广吕剧;其次,针对外来文化入侵的现状,实践团队员认为相关部门更应该大力弘扬类似吕剧文化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调查问卷中显示,多数人认为国家相关政策的不足和外来文化入侵等因素影响力吕剧的传播。对此,实践团给出的建议是加大宣传,改变观念,普及文化,让新一代年轻人认识吕剧,走进吕剧,宣传吕剧,一代又一代接力下去,让吕韵流芳长长久久。(通讯员:刘子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82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