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中国青年网南宁1月12日电(通讯员韦依迪)2023年1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非遗寻“技”社会实践队为进一步了解博白杂技,对博白杂技中的采茶戏进行了详细探索,从采茶戏的发展中感受到了博白杂技的魅力。
中国青年网南宁1月12日电(通讯员韦依迪)2023年1月12日,曲阜师范大学非遗寻“技”社会实践队为进一步了解博白杂技,对博白杂技中的采茶戏进行了详细探索,从采茶戏的发展中感受到了博白杂技的魅力。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桂南采茶戏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桂南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表演时通常由一人扮作茶公,两人扮作茶娘,在歌舞中穿插一些有情节的生活小戏。桂南采茶戏中演唱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的被称作“采茶串古”,多为喜剧、闹剧。另外还有一些受彩调影响而出现的剧目,如《卖红线》、《卖水粉》、《卖杂货》、《斩柴得妻》、《剃头二借妻》、《虔诚娶妻》等。后因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避难广西的粤班影响,桂南采茶戏中后来出现了《倒乱鸳鸯》、《高文举》、《陈三磨镜》等大戏,总体风格发生较大改变,已不再是早年的采茶小戏。桂南采茶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为锣、鼓、钹、木鱼、唢呐、笛子、二胡,道具有彩带、钱鞭、花扇和手绢等。其演唱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莲花”为基础,吸取各地民间小曲而成。唱腔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念白多为韵白。桂南采茶戏载歌载舞,活泼热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与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审美情趣密不可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举世一致的认可。2003年桂南采茶戏《清水塘边》参加全国调演获“曹禺杯”大奖;2006年,桂南采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至2021年,桂南采茶戏接连登上了中国民族音乐学院的舞台和中央电视台“乡村大舞台”综艺盛典节目录制现场,对于演员们的激情演绎,其他省市演员、导演们都赞不绝口。桂南采茶戏作为博白县地方传统戏剧,于明末从江西赣南传入,最初分为“十二月采茶”“南昌小曲”“四季莲花”3个曲牌。后与舞狮、舞龙分开,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在“采茶串古”的基础上吸收本地木偶戏、地戏、牛戏精华,综合小调、花灯、桂南八音等元素,以载歌载舞的表演方式,成为年节庙会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成为当地人联络感情、抒发情感的途径。此外,通过演绎种茶的劳作过程,更是生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和丰收喜悦。现如今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桂南采茶戏拓宽普及面,并由当地政府牵头,通过完善系统、培养人才等途径,先后成立了300多个剧团(队),促进桂南采茶戏的繁荣发展。近年来,桂南采茶戏的许多精品剧目纷纷“衍生”并广泛传唱,如《绿珠女》《朱锡昂》《禾花飘香》《三下跪》《板凳会》等,让传统戏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该县每年戏曲进校园活动已达20多场,戏曲进乡村达60多场,并组织了为期7天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博白县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及壮族三月三文艺晚会等线上展播活动。为弘扬本土文化,推进戏曲艺术进校园,博白县各高校合作开设采茶戏培训课程,包括采茶戏身段、唱腔、采茶戏表演等,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加大戏曲艺术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力度,并抽取出40名优秀人才往戏曲舞蹈演员方向培养,积极带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推动桂南采茶戏的保护传承提供有力保障。2018年6月14日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绿珠女》巡演首站走进玉林师范学院,此次采茶戏走进校园不仅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对于桂南采茶戏的挖掘、抢救、保护、传承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博白县文化馆获得“桂南采茶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854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