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发戏曲传承 扬吕韵流长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景行

通过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吕韵流长实践团12月25日到12月27日在山东省滨州市的关于吕剧的认识与态度的实践调查,我在搜集吕剧的知识的过程中也对吕剧有了一定的了解,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北部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1900年前后,吕剧被搬上舞台;1917年以后,吕剧班社进入济南、大连等城市演出;1951年,第一个吕剧专业院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成立;1953年,第一个省级院团山东省吕剧团成立,这一时期出现了闻名全国的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艺术家,以及《姊妹易嫁》《逼婚记》《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剧目。滨州市吕艺镇被文化部评为“中国吕剧艺术之乡。

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我也观看了部分的吕剧剧目,唱戏人深情表露,唱功深厚,让我体会到了完全不同于当下的乐曲之美。我同样也发现,经典剧目大多都是早年间唱戏人员进行表演,而当下进行表演者很少,所以我感知到了吕剧这一传统文化的流失。通过实践团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来言,年轻人对于吕剧这一剧目基本不了解,而老一辈人只是在小时候欣赏过,因为在当下难以找到吕剧的表演,早年的戏台随着时间的流失也消失在了村落里。传统戏剧的流失引发人们的深思。

吕剧这一剧目的消散也从侧面反映着戏曲文化的消散,随着国家的发展,文化自信的提高,国家越来越关注像戏曲文化这类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我看来,戏曲文化越来越不被人重视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时代的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输入,人们越来越追求“快”文化,然而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难以静下心来去欣赏一部戏曲,人们更愿去欣赏流行音乐,例如短视频的流行,大多数人们偏向于追求“快”文化。加上网络的发展,人们更加偏向于在网上观看电影、电视剧,很少有时间再聚到一起去观赏一部戏曲。二是个人方面,戏曲不同于普通的娱乐方式,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综合了音乐、舞蹈、文学、绘画、服装、武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对戏曲没有了解的人可能欣赏不了。“其曲弥高,其和欲寡”,舞台上是阳春白雪,舞台下或者舞台外多是一些下里巴人,它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注定了不能形成共鸣。阳春白雪没变,下里巴人越来越多,导致了戏曲只能够少数人看得懂、听得明白、欣赏的了。票友越来越少,所以戏曲文化越来越没落。再加上戏剧缺乏创新,唱来唱去好听的还是那几十个剧目,早已听腻了。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新剧目加入的话,戏剧早晚有灭亡的一天。更严重的事实是优秀的剧作家越来越少了,学唱戏的孩子也越来越少了,所以戏曲只会越来越衰落,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了。

所以推动吕剧这类戏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让其再创辉煌,成了大众比较关注的一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随着当下社会“国潮热”的席卷,如何让吕剧重新进入大众视野便成为了我们应该关注的最重要的一点。这几年传统文化成功回归大众视野的例子越来越多,其中离不开国家对于其的大力支持,国家通过把传统文化搬上新闻媒体,报纸周刊,大力的去宣传传统文化,比如大家十分了解的敦煌文化,就是其中成功的案例之一,当然这也是一位传统文化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有关。所以传承吕剧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寻找当家的吕剧传承之人,将其事迹加以宣传,让大家更多的去了解吕剧。同时传承吕剧,将吕剧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是必不可少的,而融合的关键就是加以创新,在采访中我们也提到过河南卫视节目《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将传统文化创新,呈现给大众,让大众眼前一亮,由此得出,如若将传统的吕剧表演形式再次搬上舞台是不切实际的,并且也不能引发大家的关注,那何不让吕剧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穿插于小品与舞蹈之中?当下短视频流行,将创新剧目后的吕剧经过短视频的推送更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来,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吕剧,也是一种不错的传统文化的发扬方式。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让我们更加充分的了解到了不同年龄段对于吕剧这一传统剧目的了解,也让我们知道传承吕剧刻不容缓,莫让吕剧这一文化继续消散。这次的社会实践不仅让我们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还让我们更加充分的了解了社会、了解传统文化的现状,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增强了社会职责感。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要同各种不一样身份的人接触,学会如何与同学们分工合作,融洽地与周围的人们相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活动现场正好成为考验我们修养品性的好环境,便于提高我们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锻炼了我们社会实践的能力。只有充分了解社会当下,才能更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若没了社会实践,理论就变成了“纸上谈兵”,那解决问题的措施也变得轻浮,不切实际。通过本次关于吕剧的认识和态度的社会实践,因此来唤醒大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希望吕剧不会被大家所遗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会以更出彩,更别具创新的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87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传承非遗根脉,点亮方言灯塔

此次实践活动,对于“韵语织乡”实践队的队员们来说,意义非凡。通过实地调研,他们亲眼目睹了方言与非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刻认识到方言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同时,也清晰地感…… 韵语织乡实践队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守护古韵遗风,唤醒乡音余响

(通讯员:李娇娇)实践初期,队员们精心筹备:他们查阅大量资料,深入研究各地非遗项目与方言的关联,确定了详细的调研方向与重点。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各地非遗传承人…… 韵语织乡实践队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赓续非遗薪火,重燃方言之光

(通讯员:李娇娇)在当今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方言这两种珍贵的文化瑰宝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深入了解方言发展现状,探寻方言在非遗传承中的独特魅力,曲阜…… 韵语织乡实践队 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实地探访:山东与海南春节文化的异同

踏入山东大地,队员们无不被浓郁的春节氛围所包围。那热闹的街巷、喜庆的装饰,无不彰显着节日的欢快与祥和。队员们观察记录…

传承非遗根脉,点亮方言灯塔

此次实践活动,对于“韵语织乡”实践队的队员们来说,意义非凡。通过实地调研,他们亲眼目睹了方言与非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寻根:文献研读与思想共鸣

在实践活动的筹备阶段,为了使实践队员能够深入领略山东与海南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从而为后续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

以刀为笔,绘就非遗新画卷

以刀为笔,楷木雕刻绘就非遗新画卷曲阜师范大学匠心承楷韵实践团于2024年1月16日先后奔赴隆盛堂、曲阜市德圣楷木雕刻坊‌以及…

传承楷木文化,讲好家乡故事

传承楷木文化,讲好家乡故事中国青年网日照1月17日电(通讯员李春霞)楷木,这种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的木材,自西汉起,便与家…

最新发布

三治结合,基层治理视角下社区数字化建设路径创新研究
智慧城市发展是探究基层治理的新路径,而智慧社区的建设则是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为探究智慧社区的开展建设,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传递星火心系民生”日照市基层治理调研队于2022年12月23日走进…
播种传统文化的“种子”
传古今文化,播东方神韵为增强学生对于传统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1月13日,湖北师范大学特设有传统节日了解的公开课。14时30分,由投稿组的队员们向学生们介…
构建“四位一体”模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向纵深发展
四位一体”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为探究社区“四位一体”的构建模式以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开展建设…
评传统文化公开课
首先由胡会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的节日风俗、特色美食以及文化内涵,胡会老师先通过节日视频引入本堂课的学习,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后对每个节日进行了仔细的讲解,在讲解元宵节的风俗…
【曲阜师范大学寒假社会实践】访企调研助发展,校企对接促就业
【曲阜师范大学寒假社会实践】访企调研助发展,校企对接促就业中国青年网济宁1月8日电(通讯员李冬雪)近年来,受疫情等不良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毕业生普遍存在“缓就业、慢就业、逃避…
爱心进行,支教继续
爱心进行,支教继续——2023年寒假实践活动支教第八天(通讯员郭骐源2023-1-13)2023年1月13日,蒲公英实践队郭骐源成员的支教第八天课堂开始。经过支教几天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加的熟悉与默契了。7时55分蒲公英…
评布贴画
今天听了湖北师范大学先锋实践队成员的布贴画课程,受益良多,有感而发,记下此篇。老师首先通过图片导入,通过给学生欣赏布贴画的图片引入今天的课堂——布贴画的学习。随后老师着重讲解了布贴画的定义、延…
贴门神的由来
关于门神的来历,战国时代的一部著作里有这样一个神话记载,东海度朔山中,有一棵盘曲3000里的巨大的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所有的鬼怪来往皆从此出入。树下有二神,一名神荼,一名郁櫑,专门监视鬼的…
贴对联的由来
春联,又称对联、门对,它用红纸书写,贴在门上很有一番喜庆、热闹的过年气氛。过年要贴春联,这与古代的“桃符”;驱鬼避邪有关。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认为人间的疾病灾害是鬼魅造成的。为了抵抗它们在过年期…
读徐则臣《北上》有感
《北上》写的是一条贯通中国地理南北大动脉的大运河,小说并非是按照一条河流的直线,一路向前写去,而是在一个庞大的结构里,穿插地、回旋地展开,正是这种别出心裁的架构,让我读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段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