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到12月27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吕韵悠长实践团深入河北省保定市进行调查。我了解到吕剧自形成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纵观吕剧艺术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山东琴书(说唱扬琴)——化装琴书(又称化装扬琴) -一定名为吕剧”之脉沿革和发展的。山东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早期多由民间艺人在农村中传唱,始称为“小曲子”,后因其伴奏乐器主要为扬琴(早称洋扬),故被称为“扬琴”。后来,说唱山东琴书的民间艺人,进入较大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被称为“文明琴书”、“山东扬琴”等,至1933年始定名为山东琴书。山东琴书的音乐构成,包括了全国大部地区流行的著名曲调和来自“诸宫调”、“杂剧”、“昆曲”中的古老以及明、清以来当地流行的民间小曲。山东琴书早期是曲牌联唱体,所用曲牌多达二百余个,其中常用的主要有。梅花落”、“叠断桥”、“银纽丝”、“呀儿哟”、“太平年、“上河调”、“汉□垛”、“娃娃调”、“剪靛花”“点绛唇”等。后各路琴书逐渐以“风阳歌”、“垛子板”为主调。间或插入其他曲牌。于是,牌子曲目多语生动、故事性强的书目所取代。在演唱上上,也由自我娱乐式的“庄稼耍”,逐渐被对口搭档所代替。演唱时,两人搭档对口,或多人分角色演唱。以唱和说为主,以表演为辅,使人物形象逼真生动。这种唱、说及表演浑然一体的演唱特点。成为当时著名民间艺人时殿元等人,改坐。腔扬琴为化妆演出,逐步发展形成吕戏的基础条件
山东琴书曲调优美悦耳,音韵婉转;用词造句俚言俗语,自然流畅、朴实风趣,乡土色彩浓重;书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群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贴近生活,妇孺皆知,易记易唱也易于流传,能够普及。因此,山东琴书在鲁西幸后,便迅速流传至山东各地。由于各地的语口风俗人情、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特别是琴人在演唱技巧、艺术风格及个人自然条件等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
镇演出,甚至出现“两合水”、“三合水”(两个或三个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情况。这种演出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和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演出的剧目也从“对子戏”、“三小戏”扩大到本戏和连台本戏;演出的场所也由盘凳子到进入茶园、剧场。191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剧种陷入困境。原在济南城演出的剧团也因演出每况愈下,导致班社萎缩艺人生活难以为继。多数艺人返回家乡,乘艺人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战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熹目录“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这期间,由义和班改组成的济南化妆扬琴剧团也编演了《张大有被骗》《王秀鸾》等戏,打开了吕剧现代戏的大门。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1953年11月,山东省吕剧团在济南大观园以“吕剧”挂牌首次公演《小姑贤》《王定保借当》《蓝桥会》《李二嫂改嫁》等剧目,群众争相观看,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吕剧”这个名称得到观众认可。[11]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分别获奖。
创新传统文化内容及传播形式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让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到更多人。《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电视节目让古诗词更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也激
励更多的人主动学习古诗词。这些电视节目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求新的,因此取得了成功,获得高点击率和好评度,受到观众青睐。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版、改编成影视作品后,逐渐扩大了传统文化对青年人的影响。央视播出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持续火爆,这些节目以崭新的方式对话历史和先人,展示文物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强大魅力。由此可见,电视节目、综艺、影视只有多加创新,将创新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够吸引人们目光,从而促使人们主动自发地学习我国优秀文化。
在如何继承古代文化的遗产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话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污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就确立了文化继承的理论基础,回答了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文化的继承,关键是承认在中华文化中含有招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意义,又有当代价值的成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873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