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由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八名学生组成的“丹青曲韵赓文脉,循声觅俗续灯火”社会实践队就山东省泰安市的泰山皮影戏展开了学习探讨,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及影响。
究皮影戏之起源
为了更好了解泰山皮影戏的起源,实践队员进行调查得知泰山皮影戏起源于清朝后期翟氏家族。翟氏家族在清代晚期受到泰安本地戏曲及泰山神话传说的影响,从事了皮影艺术的演出。一开始是一场自娱自乐的家庭演出,后来,翟氏家族的皮影技艺、技艺越来越娴熟,便以皮影戏为生计,时常在东岳庙会、香会、乡村集市等场所上演。泰山皮影戏中,以纸人为主,但因演出活动频繁,纸人易折断,翟氏的祖先们便用牛皮和驴皮来制作他们的形象。泰山皮影在清朝末期达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它在泰山一带的表演活动也逐渐活跃起来。在此期间,泰山皮影的声腔从原本比较单一的山东梆子及民间小调逐渐丰富;而伴随着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他们的技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探皮影戏之技巧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队成员就其高超的表演技巧和方式进行了观赏。由于疫情严重,小队成员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了皮影戏的学习。
成员们研究发现,泰山皮影的表演方式,既有山东皮影戏城市文化传播领域中的典型特点,又别树一帜地带有传统民间戏剧浓郁的地域表演风格。中国传统皮影的演员一般要有七八个人,被称为“七忙八不忙”。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皮影戏的不同工作由不同特长的专人合作完成。泰山皮影在皮影戏本身上的突出特点就在于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不但突破了两人协作的传统山东皮影模式,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难以找寻到类似于它这种皮影演出“十不闲”的技艺。这种技艺,在泰山皮影戏的前辈手中已经得到尝试和使用,只是直至范正安一代才真正成熟完善。但小队成员就“十不闲”一词调查相关资料发现,“十不闲”并非为泰山皮影所独有,明清在陕西凤阳和河北保定等地都有专门以其命名的曲艺形式。然而,纵观国内皮影界,在演出中成熟使用“十不闲”手法的班社和艺人也仅有范正安的泰山皮影一家。
研皮影戏之发展
泰山的皮影艺术传承的脉络较为清楚,过去其传人的历史活动领域较为集中,技艺的继承与发展也较为有序。但是近年来,泰山皮影戏在传承人上面临着传承后继无人甚至是断层的问题。小队成员采访了一位来自泰安市泰安区的同学,就泰山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询问其看法。“虽然现在也有年轻人去学习,想要传承。但皮影戏的练就并不在一朝一夕,很多年轻人求利心切,便不会完全投入,经常是半途放弃。”这位同学如是说道。小队成员就此问题及今后皮影戏的发展展开了讨论,有成员建议在皮影戏演出中,可以将动画等多媒体技术运用于皮影戏舞台的表演,以多媒体技术拓展泰山皮影戏表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成员建议可以将现代的舞台、音响、灯光、特技等先进技术和皮影戏演出相结合。将传统皮影戏融入新的时尚元素,使其视听效果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吸引现代观众。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回顾泰山的皮影艺术,承载着泰山文化一路走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泰山的皮影艺术在大有可为的情况下,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皮影戏作为一项获得联合国认可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上以一张幕布、一盏投影灯、几片小人以及一位心怀技艺传承的匠人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国家要加强对泰山的保护和发展,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保存和发扬泰山的传统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它的保护;泰山皮影艺术是否可以一代代传下去,如何培育和培育泰山的传承者是至关重要的。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做好泰山皮影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让泰山皮影戏焕发新的生命力,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此外,新闻媒介要加强对泰山皮影戏的重视,广大群众要积极投身到泰山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中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87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