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7日,曲阜师范大学“沿黄生态共建”社会实践队成员前往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实地走访,更深层次地探寻古人在治理黄河方面上的智慧以及黄河在民生水利方面的作用。
在与当地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成员也了解,黄河在历史上是一条多灾害的河流,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由于它穿越西北黄土高原时,挟带了大量的泥沙,到了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减缓,致使泥沙沉积河底,河床抬高,每到汛期,经常泛滥。据历史记载,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二千五百四十年里,黄河下游共决溢一千五百九十次,大改道二十六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
工作人员向成员分别介绍了古代时不同朝代人的治理方法。
禹的治水方法可称为“疏导法”,即“高高下下,疏川导滞。”(《国语·周语下》)就是疏通主干河道,导引漫溢出河床的洪水入海。
到西汉时期,黄河由于多年的泥沙沉积,下游已然成为地上河。而王景和王吴首先修筑了系统的黄河大堤,固定了改道后的新河道。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门。使“河汴分流”,收到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的效益。
元代的贾鲁采用“疏、浚、塞”三者并举的方法,首先疏浚了黄河正流河道,然后修复堤防。最后是下埽堵塞决口,挽河回故道。
明代的潘季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在黄河下游两岸修筑坚固的堤防,不让河水分流,使水量集中,流速加快,把泥沙送入海里,减少泥沙沉积。但限于历史条件,其措施还仅局限于黄河下游,对于泥沙来源的中游地区还未加以治理。
而古人对治理黄河如此重视的缘由,不仅仅是因为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民不聊生,还有一层原因是黄河在生活方面的作用。
文化上,黄河及其支流孕育了古老的农耕文明,诞生了西安、太原、洛阳、郑州、开封、济南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城。日常生活上,黄河承担着整个黄河流域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用水,灌溉了大片的良田,同时黄河水改善了沿黄地区土壤的墒情和酸碱度,降低黄河入海口地区的盐碱度;黄河流域生活的人口最多时超过了全国人口的70%。
而我们国家也花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来使黄河满足当代社会发展。南水北调工程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北方用水紧张问题;而国家也一直致力于疏通黄河主河道,发挥它的航运功能,而黄河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通过此次走访,成员们也深刻认识到治理黄河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治理黄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88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